陈启科
陈启科(1906—1930),男,汉族,湖南省长沙县人,1906年1月29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1920年考入长沙县开物农业中学,两年后考入长沙广雅中学,积极参加社会进步活动,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书刊,思想更趋进步。 1924年春,广州市陆军讲武堂秘密来长沙市招生,他通过考试被录取,与陈赓等取道武汉、上海市、经香港特别行政区赴广州入学,学业成绩优异,深得教官赞许,孙中山到校检阅训话时,亦予以嘉奖,同年6月,黄埔军校开办后,与左权等100名讲武堂学员转入黄埔军校,成为第一期第六队学员。
人物资料
姓 名:陈启科
性 别:男
民 族:汉族
籍 贯:湖南长沙
出生年月:1906年
牺牲日期:1930年10月05日
人物生平
在黄埔军校期间,参加了三次大的军事行动:一次是平息广州商团叛乱,一次是平息广东省军阀陈炯明的叛乱,第三次是平息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的武装叛乱;战斗中,他机智勇敢,冲锋在前,升为连长、副营长,两次受到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接见;在陈赓、左权的帮助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2月,黄埔军校中共特别支部组织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他是主要负责人之一,并在该会出版的《青年军人》、《中国军人》、《兵友必读》等杂志上发表署名“宇一”的文章,对中国国民党右派分子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黄埔军校毕业后,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工作,不久,与左权等被保送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中大留学生中,国民党右翼分子和托洛茨基主义分子挑拨国共两党党员之间的关系,在中共支部领导下,他与右翼分子和托派分子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帮助留学生划清革命与反革命的界限。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他在声讨大会上发言,痛斥蒋介石的反动罪行,两年后,又调到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与刘伯承和左权同校,参加过苏联红军的军事演习,并受苏联政府委派,到南斯拉夫、捷克、土耳其等国考察军事。
1930年夏毕业后,回到上海市,分配到中央军委工作,主管东南数省党的地下工作,曾多次冒险为中国工农红军筹措军需,还翻译了苏联的军事著作《全民军事化》。
不久,党中央派他去江西苏区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参谋长,途经武汉时,因地下党组织和交通站遭破坏,无法前往;他在武汉开展地下工作时,由于叛徒出卖而被捕,任凭敌人以高官诱降或酷刑逼供,他始终坚如磐石,1930年10月5日在武昌东门外英勇就义,年仅24岁。
人物纪念
陈启科牺牲后,哥哥陈启熙将他的遗体安葬于湘阴县苏家坡。1952年,长沙县人民政府将烈士遗骸迁回长沙县金井区拔茅田乐陶园安葬,并修墓立碑,举行了有千余人参加的追悼大会,以告慰烈士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