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刻
瓷刻又名刻瓷,是用特种刀具和色彩在出窑的成瓷上“绣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
瓷刻在秦汉时被称为“剥玉”,在魏晋、宋时得到发展,成熟于清。1902年,清朝农工商部工艺局学堂设立镌瓷科,瓷刻技艺逐渐遍及中国各地,后因战乱濒临失传。新中国成立后,这门技艺在淄博市、滨州市、潍坊市等地得到了较好的传承。瓷刻的主要工序是将刻刀作用于瓷面,使瓷面展现刀迹,通过运用刀迹的排列组合形成一定的刀法。不同的排列会形成不同的刀法,不同的刀法又形成迥异不同的艺术效果和质感。
瓷刻于2011年入选第二批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入选第四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2012、2013年,项目均被列为普陀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事业)项目。
历史沿革
瓷刻在秦汉时被称为“剥玉”,在魏晋、宋时得到发展,成熟于清。最早的瓷刻作品始自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北京的书画家邓石如、华法以刀代笔,在同治到光绪年间推动了瓷刻艺术的发展。1902年,清朝农工商部工艺局学堂设立镌瓷科,瓷刻技艺逐渐遍及中国各地,在中原地区流传很广,后因战乱濒临失传。新中国成立后,这门技艺在淄博市、滨州市、潍坊市等地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制作工艺
画稿
在瓷器上用墨书写或绘画,亦或是用复写纸转印想要呈现的字画。
敲刻
用钻刀刻划、凿镌出痕,刻到看不见画的线稿,这部分要使用瓷刻所用的特制刀具。
着色
倒上墨汁或使用彩绘笔,涂抹直至覆盖线稿后再擦去,刻的图案呈现后,再填补细节,边刻边上色,使瓷刻作品愈发精美。
传承意义
瓷器上所雕刻的内容被赋予许多意义,文化价值非常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瓷刻的图案和造型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如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宗教信仰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晶的载体。
瓷刻是中国传统陶瓷装饰工艺的技法之一,是绘画艺术与陶瓷艺术的巧妙结合,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的手工艺术珍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瓷刻不再拘泥于书法、国画等形式的内容,还增加了素描风格的人物肖像、装饰画,版画,剪纸,漫画等多种艺术内容。对于瓷的选择也同样融入了不同于传统白色釉色的深色釉色,让瓷刻艺术更加突出“刻”的内涵。
开发与保护
瓷刻于2011年入选第二批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入选第四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2012、2013年,项目均被列为普陀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事业)项目。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
榜上有名!宜川“瓷刻”非遗项目获评市级荣誉→.百家号.2024-09-24
共享非遗之高密刻瓷.澎湃新闻.2024-09-24
匠心非遗 | 刻瓷.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4-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