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河
胥河源出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开凿于公元前506年(春秋时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中国现有记载的最早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并且至今仍在发挥航运作用。胥河,经高淳东坝、下坝、定埠镇,至溧阳市朱家桥溪河口东接荆溪南河段,连通在宜兴市流入太湖的荆溪,是高淳、阳间引水灌溉和通航河道,故又称淳溧运河。连接芜湖长江水运和黄浦江水运的芜申运河也在修建之中,可通行1000吨位的船只,2010年建成。
水文
胥河,古代又名胥溪、胥溪河,源出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上游连接长江在安徽芜湖的支流水阳江,下游接太湖水系荆溪。
胥河全长约31公里,河宽在20-160米之间,河两岸盛产喜米,茶叶,知名品牌有胥河茶舫茶叶连锁。
人类活动
春秋时期
据清光绪《高淳县志》记载:“胥河,阖闾伐楚,伍员开之,以通松道。”胥河从苏州市通到太湖,经宜兴市、溧阳市、高淳,穿固城湖,在芜湖市注入长江,全长100多公里。
春秋吴王阖闾伐楚时 ,伍子胥建议开挖一条运河运输粮食,东通太湖,西入长江。吴王接受此议,并任命伍子胥 负责筹划、负责此事。这便是胥溪的由来。岁月的流逝,泥沙的淤积,后来胥溪逐渐湮废。
北宋时期
北宋时五堰渐废,改筑东坝、西坝,以防御高淳区境内固城湖、丹阳湖等湖水东侵。
明朝时期
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为避开长江风险,便于吴浙漕运,役夫35.9万余人再次疏浚胥河,建石闸启闭,与新辟的胭脂河连通。使河流经由固城、石臼二湖泊,并通过秦淮河以沟通太湖、南京之间的水道运输。成为江南的漕运河道。
明都北迁后,永乐初年废掉运道,再筑东坝。江浙漕船改由大运河渡江北上,胥溪河在失去交通要道的地位后,渐渐淤塞浅窄。
明正统六年(1441)大水,胥溪河上的东坝决口,水阳江流域的洪水东泻,苏、常二州受淹,“国税无所出”。重筑东坝后,“钦降板榜:如有走泄水利,淹没苏、松田禾者,坝官吏处斩,夫匠充军。”
明正德七年(1512),增高东坝三丈。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在东坝以东加筑下坝。从此胥溪河被两坝截断,水阳江诸水不再经胥溪河流入太湖。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更筑下坝,从 此高淳区境内诸湖水不复东行。
建国初期
1958年,拆除东坝引水东下,疏浚胥河,建封口坝和茅东闸,又修建下坝船闸,并先后拆除了胥溪河上的封口坝和下坝。古老的运河重新恢复生机。
交通
2009年,为推动苏、浙、皖、沪腹地及胥溪河两岸经济的发展,芜申运河改造工程南京段航道项目在高淳开工建设,工程包括航道整治62公里,新建下坝复线船闸,移位重建杨家湾枢纽,新(改)建桥梁11座,修建锚地2个。2015年下坝船闸建成,东坝桥、红卫桥实现合龙,芜申线南京段航道建成具备通航能力。2019 年这条从芜湖市入江口至上海市,连接长江、水阳江、青弋江和下游太湖的水上“宁沪高速公路”正式通航。至此,这条延续2000余年的古老运河又恢复了生机,并在灌溉、航运、防洪等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