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铺镇
梅铺镇是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位于阳区东南部,总面积为110.54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梅铺镇常住人口为15096人。在民国时期,该地区曾被称为郧县第三区和双桥乡,而在1987年9月,梅铺镇正式建立。截至2021年10月31日,梅铺镇辖1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梅家铺村。该地区有2个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2个,同时还有4个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
地理环境
位置境遇
梅铺镇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县阳区东北部,地处两省(湖北、河南省)三县(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市、郧阳区)交界处,滔河水穿腹而过。版图面积109平方公里,共有17个行政村,101个村民小组,6140户,27660人。梅铺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远古的猿人遗址和恐龙骨骼、恐龙蛋化石地址遗迹,素有“人类的发祥地、恐龙故乡”之称。
地形地貌
地形以丘陵为主,土质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
自然资源
主产小麦、玉米、红薯、油菜等,红薯是梅铺镇的土特产,年产红薯8000万斤。境内探明有重晶石、大理石、铁矿石等矿石资源。境内西沟口村的周口店遗址和李家沟村的恐龙骨骼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境内现已有铁合金厂、大理石厂、王河电站、郧阳淀粉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
人口
2022年5月6日消息,郧阳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截至2020年11月1日,梅铺镇常住人口数为15096人。
交通
镇境有公路总长度12.5公里,其中水泥路面2公里;沥青路面9.5公里。有村道22条,总长46公里,一般宽度3米,其中水泥路1条,长2.5公里。
历史沿革
探根溯源,大约在100多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郧县较早隶属于楚国,早在郧县境内的“古麇国”建都锡穴时,定都“丹阳”的古楚国,其辖境已到梅铺境内,秦统一中原后,“大修驰道”时,梅铺境内设有“驿站”,梅铺因此而得名,伴随着武当道教圣地的兴起,梅铺成为中原人氏去武当山的“神路”、“驿站”,朝山者途经此地的骆驿不绝,郧县在历史上曾几度隶属于设在今淅川县境内的“州、郡”,梅铺是重要的联结地,“四方商贾云集于此”,使梅铺成为古时集商业、贸易为一体的经济重镇,在历史上曾保持着长盛不衰的繁荣景象。梅铺于1948年2月8日解放,陈(庚)、谢(富治)兵团十二旅三十六、三十五团在副旅长符先辉同志的指导下,以梅铺为根据地,先后解放了附近的荆紫关镇、均县、淅川县等地,并发起了著名的“宛西战役”,解放了豫西地区,梅铺人民参军、参战、支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社会
民生
梅铺镇在解放后的50年里,在历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50年的建设,现已形成了梅铺老街,梅铺新街,梅铺商业街、周湾街,纵横变错的网络式建筑,小楼、大厦比皆是,宏伟的梅铺中群楼高大,镇政府开阔明亮,镇卫生院设备齐全,自来水厂、电站、网电一应俱全,这里盛产红薯、芝麻绿豆、大理石、硅铁矿,劳动力众多,是一遍投资的热土。
新建的梅谭公路在白(白桑)——白(白亭)路的基础上已经贯通,西沟口大桥即将上马,梅白公路(梅铺至河南省的白亭街)正在筹建中……交通条件的改善必将为进一步推动梅铺经济的发展。
经济
综述
除开发荒山荒坡及林院发展的柚子已有500多亩投产外,又同省农科院合作,采取股份合作形式开发七条山,建成面积100亩的黄花梨示范园,带动农户利用房前屋后林盘及低产田土种植的黄花梨和枇杷,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以白果仁为主的经济苗木700多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白果和园林绿化苗木生产基地。1999年,全镇粮经比例已调整到8:2,实现农业总产值8760万元,粮食总产2401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892元。
农业
1998年实现村村通电话目标。镇境除少量浅丘外,平原区有柏条河、柏木河、蒲阳河、右干渠灌溉之利,盛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籽和其它经济作物。1999年,在巩固发展原有商品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全镇专业养殖户增至340户年出栏小家禽52万只、肥猪3.3万头;蔬菜种植基地村,引进“双膜盖”和“大棚种植”技术,重点发展春秋“两淡”蔬菜,形成了“早春蔬菜+水稻+晚秋蔬菜”的高效产出模式。
梅铺镇具有优越的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南北气候均有,冬长夏短,春秋相近,气候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日照时间长,光照量比全市其它地方都高(107-101平卡/厘米)5%,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热量,无霜期长,降水量丰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主要粮油作物有红薯、小麦、玉米、水稻等,杂粮类有芝麻、绿豆、碗豆、黄豆等品种,尤其红薯近年来广为开发、红薯淀粉、红薯粉条、地瓜干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为农民的增收开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尤其以芝麻,以其清彻、明净、香味纯正的特点,享誉国内。梅铺在支柱产业的带动下,兴起了相应的牧、副、渔等业,库区养鱼近年有较大突破,现已发展的养殖业壮大了农村经济实力。大量农户在周湾水库里发展养鱼,年人均纯收入过千,大量农户借山场养羊、养牛,广阔的山场资源成为优良的天然牧场,农民们利用荒山种龙须草即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农、牧、副、渔业协调发展。
工业
梅铺工业发展方兴未艾。农村妇女在抽纱、刺绣的基础上从河南省引进了丝毯加工,同时开办了龙须草手工编织,做工精细的“草毯”,畅销国内外,大理石加工、硅铁矿的开发利用和新迁开办的西湾红薯加工工业园区,为地方经济振兴提供了原动力。
乡镇工业
梅铺的工业发展方兴未艾。该镇农村妇女在抽纱、刺绣的基础上从河南引进了丝毯加工技术,开办起龙须草手工编织,其做工精细的“草毯”畅销国内外。同时,大理石加工、硅铁矿的开发利用以及新建的西湾红薯加工工业园区,为当地经济振兴提供了原动力。
旅游
景点
梅铺,素有“东方文化摇篮”之称,这里不仅有众多文化遗产,而且也是著名“楚文化”的发祥地。
恐龙遗迹。于1997年7月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地质遗迹已享誉国内外,现存放于柳陂镇恐龙博物馆的恐龙骨骼化石骨架即是从梅铺出土的距今约九千万年前的鸟脚类恐龙骨骼化石,1997年中国的恐龙权威专家赵喜进数次亲临梅铺,为这一发现进行实地考察,并作了定性分析研究。
名胜古迹。有比周口店镇猿人还要早35万年的梅铺猿人遗址。有马长嘶、用蹄刨地而显现的“马蹄泉”;有武当道教圣地最外围的道观——“朝山观”;有同“朝山观”隔河相望的“玉皇观”,远近闻名的普陀山遗址等名胜。
古战场遗址。宋军抗金侵战场遗址,三边农民会战遗址、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作战遗址、抗击日军战争遗址等多处战争遗址,中原五柳突围会战遗址,驻足高处,放眼远眺,眼前顿浮战火纷飞,金戈铁马之景,瞬时就会把你带入古战场的胜境。
民间艺术。以曲剧、豫剧、山二黄、越调为主的民间戏剧,以两种自拉自唱或拉唱结合的坠子戏;在锣鼓伴奏下一人唱,众人和的锣鼓曲,以金乐相伴的锁呐,横跨半空的高桥,有花灯相随的彩龙彩船等民间艺术。
自然景观。玉皇观银杏树千媚百态、王河祠堂“子军柏”情意深浓、何家沟红果树似玉女临风、武当眼皂角树神威凌然,千年古树构成梅铺特有的古树胜景,自然成林的奇石群落,洁白丰满的玉乳峰,坚强的男根涯,神圣怪密的圣母洞浑然天成、山水相依、水碧天蓝,是旅游者难得圣地。
重要景点
蓝田猿人遗址龙骨洞
猿人遗址龙骨洞梅铺猿人地址,位于郧县梅铺镇西寺沟龙骨洞,距县城82公里。该洞是一个水平岩溶洞。1975年,经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考古研究所两次发掘考证,梅铺猿人早于著名的周口店镇猿人,生活在距今约50至100万年之间。洞内发现有猿人牙齿四颗,经过人工打击痕迹清楚的石核,二十余种伴生动物化石,其中一部分属熊猫,剑齿象属动物群,还有距今60万至1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的桑氏鬣狗科和第三纪残存的较为古老的动物嵌齿象。龙骨洞是中国第五个发现猿人化石的地方,它的发现,为研究人类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为研究中国古气候的发展变化也有科学价值。
经济背景
梅铺镇历史悠久,特产丰富,地形以丘陵为主,气候湿润,日照充足。有远古的蓝田猿人遗址和恐龙骨骼化石、地质遗迹,素有人类的发祥地和恐龙的故乡之称。梅铺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从古至今群贤涌现,人才辈出,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推动历史前进做出了杰出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一年一个新面貌,一年一个新变化,现已挤身为全县先进乡镇之列。
第二产业:建国前,境内仅有少数红炉、白铁、木、瓦作坊等零星私营手工业。1958年,办起了农具修配厂、幸福船厂企业,从业人员31人,固定资产81.3万元。1978年以来,办起高压开关设备厂、五金电器厂、制毡厂、油泵厂、印刷厂、电器厂、环境保护锅炉厂、冶炼化工厂、汽车修配厂、第三皮件厂、粉沫喷涂厂、华海钢铁公司、康平饮料厂、聚氨塑料厂、聚氨脂实验厂、海藻酸钠食品厂、气缸厂、兴德气动机械有限公司、合金炉管厂、东方机械厂等企业。其中皮鞋厂、环保锅炉厂为省级先进企业,高压开关设备厂为市级先进企业。镇办企业总产值344万元。2000年,梅铺镇共有工业企业85个,从业人员1.03万人,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2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4.79亿元,创利税562万元。
建筑业:建国前,境内仅有大村一家木瓦作坊。1982年成立建筑公司,从业人员250人。承建施工面积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9000平方米,产值165万元,利润8.5万元。至1985年发展到从业人员1500人,突破1000万元大关,年建筑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被省建委批准为“乡镇三级资质”,进入市属八大乡镇建筑公司之列。1986年获科协工作先进单位;1987年获区科普工作先进单位;1991年获市建委安全生产先进单位;1992年被市建筑业管理处评为建筑行业支柱企业;1993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明星企业。2000年,幸福建筑公司从业人员450人,完成总产值2.21亿元,实现利税1665万元。
第三产业建国前,境内有集市1处及一些零星店铺。建国初,办起了渔业生产合作社、群联合作社。渔业合作社1954年成立附设信用社,翌年,发展到6个农村信用合作社,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2.5%。1978年之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1995年建起了商业街。1998年,十六村兴建“市港城建筑装饰材料批发市场”。2000年竣工的永和商贸大厦,拟建成仓储式、会员制商业中心。
特色产业梅铺镇以渔业为主的农业发展较早,享誉海内外。1957年,梅铺镇从事渔业人员达到988人。1958年渔业总产量1309.5吨。1978年1102吨,2000年5640吨。梅铺镇农业在渔业发展的带动下,均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特色农产品
梅铺经济是以农业为主。梅铺具有优越的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光照充沛,辐射量比全市其它地方都高(107-101平卡厘米)5%,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热量,比郧阳区其它地区平均气温(14—16℃)高出l—2.5℃,无霜期长,降水量丰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平坦,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主要粮食作物有红薯、小麦、玉米、花生、水稻等,杂粮类有绿豆、豌豆、黄豆等品种,尤其红薯广为开发,红薯淀粉、红薯粉条、地瓜干等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为农民的增收开创了一条重要途径,油料作物有芝麻、花生、油菜等尤其以芝麻享誉国内,芝麻油以清沏、明净、香味纯正等特点占领广阔的市场。
梅铺在支柱产业的带动下,兴起了相应的牧、副、渔等业,库区养鱼有较大突破,大量农户在周湾等水库里发展养鱼,年人均纯收入过千,并成立了农村养鸡专业合作社、农村养猪专业合作社、农村红薯加工合作社,鼓励广大农民优先发展柑橘属产业,现已发展4300亩柑桔基地,各产业交相发展,为农民奔小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乡镇文物
这张特殊的地图是运用了先进的技术制作的感应地秤。当你沿着中线工程的输送线路走时,每到达一个城市,相应的代表水流和流经城市的灯光就会亮起来。由于其神奇的高科技,被誉为水电展厅的镇馆之宝。
感应地秤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开挖明渠,穿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市,输水线路全长1427公里。
主要供水城市是北京、天津;河北省的邯郸市、邢台市、石家庄市、保定市、衡水市、廊坊市6个省辖市、14个县级市和60个县城;河南省的南阳市、平顶山市、漯河市、周口市、许昌市、郑州市、焦作、新乡、鹤壁市、安阳市、濮阳市11个大中城市及30个县级市、县城。
感应地秤是一张完整的的中线工程水源输送地图,配以声、光、电,可以帮助观众更加清晰地了解整个中线工程的线路。
出土文物展擦亮尘封的瑰宝2005年开始,全国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考古工作者赶赴十堰市,对丹江口市库区地下文物进行大抢救。
据不完全统计,共完成勘探面积370多万平方米,发掘面积7.2万多平方米,共发掘清理了房屋、灰坑、墓葬、窑、灶等遗迹2800余处,获得陶、瓷、铜、玉、骨、石等不同时代、不同质地的文物1.4万余件。
南水北调湖北库区出土文物展厅,精选了部分文物及珍品,按时代顺序,分三个单元展出:石器时代、夏商周文明、秦汉以后文化。
参考资料
(十堰市)郧阳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红黑统计公报库.2022-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