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是200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易中天。该书讲述了秦诸子第一人孔子、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诸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人们的启迪。

内容简介

全书共六章,28万字,28幅精美插图,内容涉及秦诸子第一人孔子、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诸子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以及我们今天能够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继承点什么。本书是央视10频道百家讲坛播出的易中天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节目的原稿,书稿比讲坛节目内容更丰富.

作品目录

卷首语

许多民族都有独特的智慧,许多民族都有曾经的辉煌,他们也都会有自己引以为荣的黄金时代。因此,当他们打开国门,放眼天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时,不会因精彩纷呈而眼花缭乱,不会因变化万千而张皇失措,也不会因日新月异而妄自菲薄。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根,有自己源远流长和不可替代的文化,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我们民族也不例外。春秋战国,就是我们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就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而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这是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这是一些必须铭记的姓名,这是一些仍在闪光的思想,这是一些难以忘却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何况这场大辩论,还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让我们受益至今。诸子争鸣,岂能淡忘?

但,我们该说些什么,又从哪里说起呢?

也许,我们要先说到一个人。他是诸子百家第一人,也是影响最大的人。百家争鸣因他而起,由他而终。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风气之先,也是众矢之的;不可超越又必须超越,难以尽说又不能不说,是一个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话题。

这个人,就是孔子

关联作品

《〈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艺术教育学》重庆市1989

《艺术人类学——上海文艺学术文库》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2001

《新译国语读本》三民书局1994

《中国:掀起你的盖头来——中国文化现象解密》海南出版社1995

闲话中国人华龄出版社1996、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邓晓芒合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你好,伟哥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

《人的确证——人类学艺术原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书生意气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穿透灵魂之旅系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西北风东南雨—方言与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

艺术的特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2006

品人录》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2006

读城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艰难的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2005

《大话方言》香港特别行政区三联2004、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帝国的惆怅——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人性》文汇出版社2005

《品三国——上》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品三国前传之汉代风云人物东方出版社2006、2007

《品三国——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成都方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帝国的终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易中天读史(全四册)》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从星空到心灵——易中天于丹演讲对谈录》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

高高的树上》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文火慢熬》曾在《小说界》杂志上发表,将出版

作品评价

通俗,正如媒体冠以“学术超男”,这本书并不是一本晦涩小众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本闲话家常般的读后感。以其博学和深入的研究,描述一些浅显的道理,虽为一家之言,但亲近无疑。

有思,虽以通俗的语法讲述学术的问题,但其条理清晰可见,一步步的对比,一层层的剥离,思索问题的线路清晰无比,增添了一种与考据无关的说服力。

作者简介

易中天,生于1948年湖南省长沙市人, 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近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

2005年起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最新两本书《帝国的惆怅》和《易中天品评汉代风云人物》也是异常大卖。2006年开始制作《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做客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俗人物”系列讲座。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在网上找到了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的韩信系列讲词,真是佩服,平常一段史从他口中出来俨然活灵活现一般,象评书一样绘声绘色,又象电影剪辑精练流畅。很多媒体说易中天的出名要感谢百家讲坛,是这个节目让他出的名。其实百家讲坛应该感谢易中天。电视毕竟不如纸读物更容易贴近百姓。书则完全不同,时间绝对由自己支配,可以重复看无数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