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喙头目

喙头目

爬行纲鳞龙次亚纲的一目,喙头目是现存最原始的陆栖种类,仅存的物种喙头蜥(又名斑点楔齿蜥)外形很像蜥蜴,其差别为有锄骨齿。白昼栖居洞穴内,夜晚活动。在低温下比其他爬行动物活跃。体温可比周围气温低。多栖居在海鸟筑成的地下洞穴中,彼此和睦相处。 喙头目以昆虫及小型植物病原线虫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等为食。喙头目常在海岛的洞穴中产8-15枚卵,经15个月孵化后幼体出壳。其寿命可达百年。性成熟较晚,约20年左右成熟。在三叠纪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几乎遍及全世界。目前仅残存于新西兰北部沿海的少数小岛上,濒临绝灭边缘。是世界上最珍稀的“活化石”之一。据近来统计不足千只。其所具有的一系列类似于古代爬行纲的结构特征,在科学研究上有重要价值。

基本概况

喙头目现仅存1科1属2种,即喙头蜥(楔齿蜥)Sphenodon punctatus和棕楔齿蜥Sphenodon guntheri。目前仅残存于新西兰北部沿海的少数小岛上,数量稀少。颅骨具上、下2个孔,脊椎双凹型,肋骨的椎骨段具钩状突;腹部有胶膜肋;肱骨的远端有肱骨孔。在三叠纪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几乎遍及全世界。外形很像蜥蜴,其差别为有锄骨齿;有发达的胶甲;雄性无交接器;泄殖肛孔横裂;有瞬膜(第三眼睑),当上、下眼睑张开时,瞬膜可自眼内角沿眼球表面向外侧缓慢地移动;头顶有发达的顶眼,多栖居在海鸟筑成的地下洞穴中,彼此和睦相处,主要食物是昆虫或其他植物病原线虫软体动物门,卵长形,寿命可达300年。

原始陆牺种类。体外被覆细鳞。颅骨具原始形态的双颞窝。嘴长似,因而称喙头蜥。樵体双凹型。方骨不可动。端生齿。其所具的一系列类似于古代爬行纲的结构特征,在科学研究上有重要价值,有“活化石”之称。喙头蜥常在海鸟的洞穴中产8-15枚卵,经15个月孵化后幼体出壳。性成熟较晚,约20年左右成熟。以昆虫及小型蠕虫、甲壳亚门、软体动物等为食。为珍稀动物,据近来调查总计不足千只。

外形特征

喙头类的外形很像蜥蜴,其差别为有锄骨齿;有发达的胶甲;雄性无交接器,这在现代爬行类是唯一的;泄殖肛孔横裂;有瞬膜(第三眼睑),当上、下眼睑张开时,瞬膜可自眼内角沿眼球表面向外侧缓慢地移动;头顶有发达的顶眼(其结构和真眼相似,具角膜、晶体和视网膜,且有感光作用。顶眼是起源很古老的器官,化石材料证明,古代爬行纲普遍具顶眼,而现代爬行类已大多消失。),具有小的晶状体与视网膜,动物幼年时,可透过上面透明的鳞片(角膜)感受光线的刺激,成年后,由于该处皮肤增厚而作用不显。体被原始的颗粒状鳞片。椎体属双凹型,和鱼类一样,椎体间还保留着残余脊索。身体腹面皮肤内有腹壁肋,在现代爬行类中仅见于鳄,但在化石种类中却普遍存在。

喙头蜥

该目唯一现生种为喙头蜥(又名楔齿蜥),因头前端呈鸟喙状,故称喙头蜥。体长500~800毫米。雄性雌性大,通身橄榄棕色,背面被以颗粒状鳞片,每一鳞片中央为1小黄色点;背面和腹面皮褶处有大鳞片;背,尾脊部有由较大的三角形鳞片构成的。喙头蜥白昼栖居洞穴内,夜晚活动。在低温下比其他爬行纲活跃。体温可比周围气温低。多栖居在海鸟筑成的地下洞穴中,彼此和睦相处,喙头蜥的主要食物是昆虫或其他植物病原线虫软体动物门。卵长形,长径约28毫米,白色,硬壳。19世纪以前,喙头蜥主要栖居于兰本岛上。目前仅残存于新西兰北部沿海的少数小岛上,濒临绝灭边缘,属于世界上最珍稀的动物之一。

非蜥蜴的原因

斑点楔齿蜥长约70公分(28),重达1公斤(2.2磅)。有两对发育良好的脚,从颈部向下至背部有鳞状脊。与蜥蜴不同的是它有第三眼睑(即瞬膜),能水平地闭合。两个正常眼睛之间有一松果眼,功能不详。在颅骨下方眼睛後部有一个骨头突出的弓形结构,由太阳穴部位的两大开口形成(顳窝)。蜥蜴无此结构,故被普遍引为证据说明喙头蜥不是蜥蜴,而是几乎要灭绝的喙头目的幸存者。事实上,楔齿蜥与其近缘拟始蜥(Homeosaurus, 或译清龙)差异不大,後者生活于1.5亿年前的侏罗纪

保护级别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

参考资料

喙头目.蓝色动物学.2024-09-04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