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五不娶

五不娶

五不娶是中国古代婚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先秦时期,与七出、三不出并列为古代婚姻法规则的基础。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汉末年的《大戴礼记·本命》中。

原文解释

五不娶的具体内容包括:

- 逆家子不娶:即行为乖张、违背常理的人不可娶。

- 乱家子不娶:指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混乱的家庭出身之人不可娶。

- 世有刑人不娶:家族中有被施加过墨、劓、宫、刖、髠等刑罚的人不可娶。

- 世有恶疾不娶:家族中有患严重疾病的人不可娶。

- 丧妇长子不娶:父亲去世后,母亲仍健在且子女已成年未婚的情况下的儿子不可娶。

影响与发展

东汉时期的学者何休在《公羊解诂》中对五不娶的原则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严格的择偶标准。此外,中国古代婚姻规范还包括“同姓不婚”“仇雠不婚”以及“居尊亲丧不得婚娶”等规则,这些规则旨在保护家族血统纯正和社会秩序稳定。

参考资料

五不娶.汉典.2024-11-03

五不娶、六不嫁.网易.2024-11-03

何休.历史记.202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