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经略安抚使

经略安抚使

经略安抚使,有安抚使、经略使、宣慰使、宣抚使等名称,是中国古代的官名。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大多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民国初年亦设有宣抚使和经略使,如口北宣抚使、四川宣抚使、川边经略使等。

历史沿革

隋唐时期

最早在隋代有安抚大使之名,为行军主帅兼职。至唐初安抚使为临时派往各道处理事务的大臣,中唐后不设。晚唐时期,派大臣巡视战后地区或水旱灾区,称宣慰安抚使或宣抚使。

宋朝

宋代为了中央集权,避免藩镇割据,地方上的节度使、观察使都只是虚衔,仅设知州直属中央。但知州所辖范围较小,不能处理较大区域事务,所以必要时由朝廷派遣中央官员为安抚使来管理较大区域。如赵恒时曾以王钦若为四川省安抚使,以直秘阁以上充,掌一路兵民之事。北宋时许多沿边地区多设置此官以防边。偶有派枢密院大臣或中书门下大臣出巡地方,掌抚绥边境、安慰百姓及统护将帅、督视军旅之事,称宣慰使,演变为战时管辖一路或数路军队的军事统帅。南宋军兴,几乎各地遍设,权力也较大,设在边区的称经略安抚使,旧制,安抚总一路兵政,以知州兼充,太中大夫以上,或曾历任侍从乃得之,品卑者止称主管某路安抚司公事,如兼任者原本在二品官以上,另称为安抚大使。

元朝

安抚使也作宣慰使、宣抚使,成为“路”的行政长官。

明清时期

安抚使是土司中安抚司的长官,仅设于西南边区。而经略多半是高阶军官的加衔,但也有在北部边疆地区设置较重要之防务高阶军官,如辽东经略熊廷弼

民国时期

民国初年,设有宣抚使和经略使,如口北宣抚使、四川宣抚使、江西宣抚使、江西宣抚副使、江淮宣抚使、贵州宣抚使、两湖宣抚使、苏皖宣抚使等。同时也设有川边经略使、川粤湘赣四省经略使、蒙疆经略使等,其中蒙疆经略使节制热河、察哈尔、绥远三都统。国民政府时期,华北宣抚使由陈调元(1935年)、鹿钟麟(1945年抗战胜利后)、熊斌等人担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