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脚牛肝菌
红脚牛肝菌(学名:牛肝菌属 queletii),属于担子菌门蘑菇目牛肝菌科,多见于壳斗科林地以及针、阔叶混交林地。虽然营养丰富,但一般不作为食用菌,因为其幼期菌体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小美牛肝菌而流入市场,实际上此菌有小毒,可能导致部分肠胃敏感者食后出现呕吐现象。
形态特征
红脚牛肝菌色紫红、体形大、肉肥厚,营养丰富,口味清香,是云南省人民较为喜食的食用野生菌,食用时需谨慎。
菌盖宽7-15(20)cm,初半圆形,后平展,或微中凹,盖缘微呈波纹形,很少平整。菌表幼时微黏,初有绒毛,后平滑或有不规则裂斑,盖表色泽变异很大,砖红色,红色,橄榄红色,红褐色,伤后呈污褐色。盖肉厚1-2.2cm,肉质坚脆,黄色,淡黄色,近管处微呈粉红色,伤后变蓝。菌肉生尝无明显味道,微酸,闻之有美味牛肝菌香气。菌孔单孔型,管口初淡黄色,后深黄色,最后呈栗色,砖红色,褐红色,伤后变蓝。菌柄柱形,等粗或上部较细,中下部渐粗。长5-15cm,粗1.5-4cm。上部黄色,洋红色,中下部红色渐深。基部血红色,柄表具毛绒状斑点,后期近于光滑,柄肉黄色,伤后呈暗红色,砖红色,红褐色。柄上部具纵长继续的条纹,未见网纹。柄基菌丝乳白色。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在新疆、台湾、四川省、云南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
经济用途
是云南人民较为喜食的食用野生菌,但其幼期菌体子实层呈黄色,尚未变红,被误认为是小美牛肝菌而流入市场。此菌有小毒一般不被食用,对部分肠胃敏感者食后有呕吐现象,故食时宜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