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特型演员

特型演员

特型演员是特殊造型演员的简称,是具有特殊外形条件的角色扮演者,以满足剧情的需要或达到某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当影片出现为世人所熟悉的著名历史人物或当代名人、领袖时,为了在银幕真实再现人物的外貌,剧组需要容貌相似或经过化妆达到形似的演员来进行扮演。

1978年,王铁成在影片《大河奔流》中成功塑造中国银幕上的第一个周恩来形象。1992年,王铁成凭借在传记电影《周恩来》收获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1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1980年,韩适在电影《大渡河》中成为首位饰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此外古月卢奇、刘劲、王伍福等人也是著名特型演员。

发展历史

第一代特型演员(1980年前)

1978年,王铁成应著名导演谢铁骊邀请在影片《大河奔流》中饰演周恩来,这是他首次在银幕上塑造周总理的形象。王铁成扮演的周恩来真切感人,深得观众喜爱。1992年,王铁成凭借在传记电影《周恩来》收获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1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王铁成除了扮演周恩来,没有扮演过任何其他角色。同时他也是最受大众认可的周恩来扮演者,迄今无人超越。

1980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大渡河》中,韩适成为首位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韩适塑造了一个临危不惧、大智大勇、克敌制胜的毛泽东形象。

第二代特型演员(1980年-1990年)

无论于是之还是韩适,还是早期的王铁成,作为第一代特型演员,他们最初的表演比较舞台化,直到古月的出现,特型演员才完全走进大众生活。古月并非科班出身,但他却凭借《开国大典》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两次问鼎“大众电影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荣登“影帝”宝座。古月一生中在80多部影视片中扮演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毛泽东形象。同期还涌现了被誉为“全国第一朱德特型”的演员王伍福以及在电影《西安事变》中扮演蒋介石孙飞虎等人。上述特型演员隶属于第二代特型演员的范畴。

第三代特型演员(1990年以后)

唐国强刘劲为代表的第三代特型演员,突破了传统特型演员的表演模式,将表演提高到了新的高度。由于他们大多是专业演员出身,对角色的揣摩和理解也更加有深度,在影视作品中为观众呈现了更多鲜活生动、形象丰满的领袖形象。而扮演邓小平的卢奇是介于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特型演员。此外,饰演彭德怀的姚居德,饰演刘少奇的郭连文也属于第三代特型演员。

逐步没落

由于老一代特型演员对于领导人物的形象塑造到达巅峰,继续沿用不仅会令观众觉得厌腻,同时对影视制作本身也是不利的。同时伴随着过去有固定角色定位的演员(唐国强、马晓伟、吴京安等)能够成功塑造不同的领导人物形象,预示非特型演员出演领导人物的时代已经到来,因而影视工作者应该切实从艺术角度出发,摒弃传统的“形似与神似”的理念,努力从表演、导演、化妆等方面下功夫,力求塑造出更受观众喜欢的领导人物形象。

外表条件

体态要求

特型演员需要和所扮演的名人、领袖在外观和体型上均保持高度相似,但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体态是完全不同的,例如扮演中老年时期的毛泽东的特型演员张克瑶便需要在扮演青年时期毛泽东的时候完成减重;另一位扮演毛泽东的特型演员章飞,在拍摄《毛泽东在武汉》一剧时需要扮演毛泽东20几岁到70几岁的形态,因而章飞在一个月内从165斤减重至130斤,在拍摄中曾因减肥过度导致休克。

造型要求

在普通影视剧中,除个别因特殊要求需要做特殊造型的演员外,大多数演员不需要在脸上大费周章,但作为一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扮演人民群众熟悉的领袖人物的特型演员而言,任何外形上不相似的小瑕都是不被允许的,例如特型演员古月在演出电视剧《邓小平》时扮演老年毛泽东,因其浓密的头发和老年毛泽东形象不符,所以必须带上一个稀疏的发套,要粘牢发套必须用胶水,胶水中含有酒精,古月又天生对酒精过敏症,但为了演好主席形象,他硬着头皮上了。一天下来,古月的额头开始发炎;一个星期过去了,古月的整个额头开始溃烂。等到去医院检查时,额头上一圈肉都发黑了。

片酬待遇

特型演员片酬低是行业的一个普遍问题,并且在特型演员的角度看来,谈论演领袖的演员的片酬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因为扮演领袖本身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根据曾扮演毛泽东的张克瑶表述,《毛泽东去安源》的总投资为600万元,但制片方对毛泽东角色的片酬定价为5万元。

在2005年《江南时报》的一次系列专访中,记者选择了几位有代表性的特型演员进行采访询问收入。曾扮演周恩来的特型演员的王铁成表示特型演员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在拍摄《西安事变》时,自己仅获得了1400元的片酬,退休后每月的退休工资也只有1800元;曾扮演朱德的特型演员王伍福则表示通常特型演员出席官方活动是没有报酬的;曾扮演朱德的特型演员张永汉则表示自己目前的月工资为3000多元。

生存困境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特型演员的需求正在逐步淡化,特型演员的需求的逐步减少会导致该类型演员逐渐消失,此外伴随着化妆技术的革新,扮演名人对于外形的相似度要求逐渐下降,例如张国立在《建国大业》里饰演的角色蒋介石,除了光头外,几乎没有相似之处。

与此同时,观众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例如过去的观众更希望演员能在荧幕前模仿乡音,但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对于语言变化呈迅速接受的态度,因而集体回忆的需求正在逐步淡化,因而多个特型演员扮演一个伟人的现象也不复存在。

过去观众对于演员形象要求很高,但当前年轻观众更注重演员的演技水准,《建党伟业》的导演黄建新曾在2011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特型演员并不属于职业演员的范畴,部分特型演员站在那里,的确很像(名人领袖),但不会演戏。剧组更侧重于在专业演员中选择和名人领袖相似度最高的人来承担角色。

代表人物

古月

古月虽然不是“表演科班”出身,但却是饰演毛泽东最成功的影视演员之一。酷似的外形是古月的优势,通过20多年的实践摸索积累总结,他的表演准确、娴熟,鲜活生动,极富神韵。古月认为:“思想是灵魂,技巧是手段,生活是基础。领会得深、理解得深,才会演得真。”

唐国强

唐国强从青岛话剧团调进八一厂是准备塑造青年毛泽东的,但在入场后唐国强却拍了众多与毛泽东形象无缘的影视片,直至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影片《长征》的拍摄才实现了这一创作梦想。他饰演的毛泽东以有实力的表演取胜,刻画人物有深度,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王霙

上海电影制片厂为建党70周年拍摄的历史巨片《开天辟地》,在全国选出了22个青年毛泽东的候选人,最后中央实验话剧院青年演员王霙脱颖而出,并在《开天辟地》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崭新的青年毛泽东形象。后来他又拍了多部与毛泽东有关的影视片。他是目前扮演青年毛泽东最成功的演员之一。

王铁成

1976年,周恩来总理去世,怀着对总理的崇敬之情,王铁成萌发了饰演总理的愿望。1977年,王铁成经过严格的试妆,试戏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中国话剧团排演的话剧《转折》中饰演周恩来,这也是我国舞台上第一次出现周恩来的形象。话剧公演后受到了观众的热情欢迎和肯定。1978年,王铁成在影片《大河奔流》中成功塑造中国银幕上的第一个周恩来形象。1992年,王铁成凭借在传记电影《周恩来》收获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1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参考资料

特型演员常铠霖被指强奸女性拍裸照.中国新闻网.2023-10-15

我的电影故事|王铁成:扮演周总理改变了我的人生观.CCTV6电影频道.2023-10-15

“特型演员”理念应打破 伟人无需特型化.搜狐娱乐.2023-10-14

“特型演员”理念应打破 伟人无需特型化.搜狐娱乐.2023-10-14

特型演员:我的辛苦你们永远不懂.搜狐娱乐.2023-10-14

“特型演员”理念应打破 伟人无需特型化.搜狐娱乐.2023-10-14

特型演员月收入只有几千元.江南时报.2023-10-14

业内人士谈特型演员:逐渐消失已成必然.中国新闻网.2023-10-14

特型演员知多少 倾心演绎毛泽东的演员们(组图) .中国经济网.2023-10-14

特型演员王铁成.央视网.202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