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坪隧道
天坪隧道位于遵义市桐梓县境内的尧龙山下的天坪隧道被评为Ⅰ级高风险隧道,是渝黔铁路线上的控制性工程。
2013年4月份正式进洞施工以来,历经40多个月的奋战,这条渝黔铁路线上的第一长隧最终于7月16日全隧贯通。
基本介绍
渝黔铁路天坪隧道全长13.978公里,正洞全长13978米、平导长11775米,辅助坑道斜井2座,全长2433米,横洞设主副井,全长2111米,位于重庆市与贵州省交界的桐梓县境内,为全线控制性工程。隧道地质条件极其复杂,集高瓦斯、高地应力、高地温、岩溶突水突泥、有毒有害气体、断层破碎带、膨胀性岩土等不良地质于一体,是典型的“五害俱全”隧道工程,被国铁集团确定为一级高风险隧道。
作为渝贵铁路上“最难啃的骨头”,位于遵义市桐梓县境内的尧龙山下的天坪隧道被评为Ⅰ级高风险隧道,是渝黔铁路线上的控制性工程。该隧道由中铁隧道集团承担施工,在三年多的建设过程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
地质条件极其复杂
天坪隧道集高瓦斯、高地应力、高地温、岩溶突水突泥、有毒有害气体、断层破碎带、膨胀性岩土等不良地质于一体,是典型的“五害俱全”隧道工程。
据了解,天坪隧道自正式进洞施工以来,在应对高地应力的施工挑战中,平导和正洞多次遭遇隧道开裂掉块、变形下沉等险情,斜井区段高地应力一度达到25.92Mpa,相当于256米高的水柱。对此,管理技术人员通过探索和认真分析,提出了加强超前地质预报、加强监控量测、及时加强支护参数和开挖方案等有效措施,确保了高地应力地段施工作业安全和节点工期目标的全面实现。
据横洞分部经理翟富强介绍,在穿越煤层瓦斯段施工中,天坪隧道每吨煤矿石中涌出的瓦斯含量相当于一个家庭一个月的天然气使用量,如此高的瓦斯浓度,非常罕见,极易发生隧道瓦斯爆炸。对此,中铁隧道集团项目部首先多次组织专家进行了方案的优化和比选,最终开先河地采用了特长高风险铁路隧道瓦斯抽排和大断面风门等新技术妥善解决了这个问题。
建设工人不辞辛劳
“你在洞外的冬天里大雪纷飞,我在隧道的最深处挥汗如雨。”这是风趣的隧道工人根据《南山南》改编的歌词,其实更是天坪隧道高地温的真实写照。自2014年5月起,隧道各作业面温度持续升高,最高温度接近39℃,平均温度保持在35℃左右。为此,中铁隧道技术人员通过增加通风设施和购置大型制冷设备等方式尽量减少隧道高温带来的不利影响。
尽管如此,随着隧道进度的不断延伸,降温难度也随之增大,寒冬腊月隧道掌子面的最高温度依然保持在35℃上下,在洞内施工的人员不得不打光背作业,这种隧道内外温差的情况被工人们戏称为“冰火两重天”。项目经理张忠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2014年5月到2016年7月处于高地温的日历工天有780天,每天进入隧道施工的人员最少400人,按每人每天出汗250克计算,穿越高地温地段期间工人光流出的汗水就达到78吨之多。
正是在技术干部与隧道工人们这样任劳任怨的奋斗下,这条全长14公里的安全优质的渝黔致富新通道终于顺利完工。
打造绿色廉洁之路
工程建设历来是污染和腐败的高发区,而天坪隧道的建设却绕开了这两个“坑”。
据了解,为了打造绿色环保项目,做出业内新标杆,中铁隧道集团在环保方面下了大功夫。首先是投资了20余万元购置了污水压滤机,每天可节约用水500余立方米,实现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和废弃污泥的有效使用;其次项目自行研发制造出水泥扬尘密闭循环回收装置,每年可直接节约水泥近100吨;另外工地弃碴场严格遵循“先挡后弃、下挡上弃”的原则弃碴,在弃碴场边坡植树、植草,还在上面为当地村民义务修建了篮球场、健身设施等,与周围环境达成了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