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头雀莺
凤头雀莺(学名:Leptopoecile elegans)是雀莺属的鸟类,是中国的特有种。叫声轻柔的唧唧叫声及尖似的吱叫。进入2016年的元月,张掖市鸟类爱好者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腹地大野口内的祁连云杉林中意外发现了被中国野外鸟类手册列为全球濒危的凤头雀莺。据了解,这是多年以来首次在祁连山脉自然保护区发现凤头雀莺。
形态特征
小型鸣禽。体型纤细,是中国体型最小的鸟类之一。雄鸟前额白色或近白色,头顶和枕淡灰色或褐灰色。头顶有长而尖的白色羽毛形成的羽冠披于头上,有时白色羽冠渲染有紫灰色。眼先黑色,头侧、后颈、颈侧和栗色或紫色。肩和上背灰蓝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天蓝色。尾暗褐色,外羽缘暗蓝色。两翅暗褐色,初级飞羽外翈羽缘绿蓝色或天蓝色。颏、喉淡栗色,胸葡萄红色,腹紫蓝色,尾下覆羽淡栗色或皮黄色,也有的整个下体淡栗色或粉紫色,两胁和尾下覆羽紫色。雌鸟头顶褐灰色,较雄鸟暗,白色羽冠亦较雄鸟短,眼先和延伸到枕部的眉纹黑色、褐色或暗橄榄绿色,下背和腰铜绿色或蓝色。下体污白色,两胁和尾下覆羽紫褐色或淡紫色,其余似雄鸟。虹膜红褐色或赭褐色,嘴黑色,脚黑褐色。喙细尖,上喙先端多有缺刻;翅短圆;尾短至中等;腿短而细。
大小量度:雄性体重5-8克,雌性6-7.5克;雄性体长90-105毫米,雌性95-103毫米;雄性嘴峰8-10毫米,雌性8.5-10毫米;雄性翅50-57毫米,雌性52-56毫米;雄性尾42-50毫米,雌性43-51毫米;雄性跗18.5-21毫米,雌性18.5-20毫米。
分布范围
凤头雀莺分布于中国青海、甘肃省、四川省北部及西部、西藏自治区东部及东南部。
栖息环境
凤头雀莺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4000米的高原山地针叶林中,尤其是杉树林,夏季栖于冷杉林及林线以上的灌丛,可至海拔4300米。冬季下至海拔2800-3900米的亚高山林带。
生活习性
凤头雀莺常单独和成对活动,偶尔亦见3-5只成群,尤其是冬季和春秋季节。结小群并与其他种类混群。性活泼,常在树上枝叶间跳来跳去,或从一棵树快速飞向另一棵树,也在林下灌丛中活动和觅食。主要以昆虫为食,包括甲虫、金花甲、金龟甲、象鼻甲、叶跳蝉、蚂蚁、蟋蟀科、蜂等昆虫和昆虫幼虫等。此外也吃昆虫卵和少量蜘蛛目。
繁殖方式
凤头雀莺的繁殖期为5-7月。巢为囊状或深杯形。巢主要由纤维、草茎、苔藓植物、兽毛等编制,巢口位于上侧方,巢外径6.5厘米,内径5厘米,高7厘米,深5厘米。每窝产卵4-6枚,卵白色、绿色和亮蓝色沾黄,被有稀疏的红褐色或赭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卵的大小为13.7-16毫米×11-12.8毫米,平均14.8毫米×11.5毫米。孵卵由雌雄鸟轮流承担,孵化期12-14天。由雌鸟孵卵,两性育雏,孵化期及雏期约12-14天。
保护现状
凤头雀莺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无危(LC)。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虽然该物种分布范围广,种群数量趋势稳定,但在中国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