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万事快调

万事快调

《万事快调》是让-吕克·戈达尔执导的剧情,由伊夫·蒙当主演。

该片讲述了一家香肠工厂在一次罢工中成为激进分子的集中营,在那里他们展开了与资本家们针锋相对的谈判和斗争。又是戈达尔的政治宣言,但这次他请两位左派立场坚定的大明星方达和蒙当助阵,也是他与高林组成的维尔托夫小组拍摄的最政治概念化和专业化的电影。虽然两位大牌明星的政治立场都是左派,但似乎影片的重心没有放在他们身上。

该片获第2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Interfilm奖。

电影剧情

影片涉及的是一对从事传媒业的知识分子的感情生活和发生在1972年五月的一家腊肠制造厂的罢工事件,他们和工厂经理一起被工人堵在办公室里两天两夜。在影片中,我们看到和听到经理、共产党工会代表、"新左派"领导人、普通工人讲述他们的见解;看到工厂的作业流程;看到蒙当拍摄广告的工作,听到他讲述自己从68年起的经历和失落;看到方达作为美国广播公司法国代表的播音工作,也听到她的失败和烦躁;看到青年激进分子的一次超市抢劫和警察的暴力镇压;看到法国社会各阶层的"标准像";也看到蒙当和方达共同生活中的争吵与困境。甚至他们的爱情生活也构成了时代的转喻:二人相识相爱于68年五月时对一次罢工的参与,又在72年五月的这次罢工中发现个人生活的破裂。总的来说,这是在"六十年代之终结"之后的西方社会中,对知识分子的个人生活和时代社会的整体状况的一次双重书写,是对参与的无能和表达与再现的失败的一次痛苦反省。对戈达尔,这是他对自己此前电影实践的总结,也是为此后新的探索所设立的可能起点。

影片花絮

整部电影非常刻意地在摄影棚内制作,整个工厂如同开放式的两层摄影录制基地。在1968年5月风暴结束后,戈达尔显然要检讨该次运动带来的效果,并有将阶级斗争进行到底的呼吁和期望。对于中国观众,如此鲜明的政治宣传毫无新意可言,但对西方知识分子可能会振奋人心。

影片评价

对于让。吕克。戈达尔的印象始终停留在教科书类的东西上。他是任何一部西方电影史所不能不提到的导演。他是新浪潮的领头羊,是一名左派分子,是博物馆学的钟爱者,是一名与历史上任何一个导演都不同的导演。当他在看完3000部电影后,他说了要拍出一部与这3000部电影都不同的电影,他也确实做到了。说起他,就不能不提到他电影中那种跳跃式的镜头连接方式。很著名的一个例证:一个男人走进门。其他人应该都会这样拍:1,男人在门外;2,男人跨进门;3,男人在门内。可是戈达尔却是这样来拍:1,男人在门外;2,男人在屋内坐下。这样的拍法简直就是对于观众观影体验的一种挑战。可是他不但没有稍作掩饰,却愈发疯狂。就像这部影片一样,我真实的见识了戈达尔的电影,见识了从前只在书本上看到的他。

这真是一部疯狂的电影,一部无厘头的终极表现电影。当然我说的无厘头并不是“周星驰”的那种搞笑。我想任何一个人看过之后,都会觉得导演是个狂人,更有甚者,这应该是是个神经不正常者的作品。我终于了解了什么是没有剧情的电影,就像这部电影一样。在说什么事呢?不知道,如果非要说的话,当然也不能涵盖了这部电影的整体意义所在。在这里,电影完全成了表达导演观点的工具。根本不是什么所谓的讲故事。大段大段的人物自白,一个接一个,老板,工人,代表,记者,导演,表达他们的看法。每次独白都是5分钟以上的长镜头。可以想像一下,一个人在镜头前自己说上5分钟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一个人说也就算了,更过分的是,后景里还要出现几个没有必要出现的人,呆呆的在那里5分钟。

除了大段独白镜头,片中好多镜头都是让人用普通思维根本不能了解的镜头。一个字:怪!明明正在发生的画面,下一个镜头的顺序竟然是在前一个镜头之前;长镜头的左端和右端竟然出现了同一个人物,要知道这可是在表现同一时空的前提下;看似这个女人在听旁边的人说话,可是下个镜头给出的话音发出者竟然是在不同时空的完全不相干的人;诉说者在说他们的工作流程,可是画面里出现的却是那个倾听者在工作;表现同样的过程的镜头重复三遍……类似这样的东西还有好多,根本不能一一列举。几乎整部电影都是充斥在这样的镜头语言中。越看越觉得有意思,可是越看也越觉得看不懂。对不起,不是越看越看不懂,而是从开始到结束,一点也没看懂。根本就违反了常人的正常思维方式和已经建立好的观影意识体系。

戈达尔是个极端的人。这部电影里,长镜头长到你忍受不了的地步,5分钟,6分钟的独白是常事,特别是最后一场在超市的戏,一个镜头慢慢的摇下来,全部是摄影机的水平移动,的足足有13分钟的时间。表现了超市被哄抢的场面,堪称惊世骇俗。如果你忍受不了这样的长镜头,那么同样的,里面很多很短的镜头,你也是同样忍受不了的。莫名其妙的就能切进来一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镜头,然后又跳回去。鬼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逻辑。

如上所说,戈达尔是个左派分子。他是拥护法共的者,这当然也是一部政治电影。是一部对于“五月风暴”反思的电影,前半部分的工厂罢工就是起到了展示他观点的作用。所以那些大段独白在这里被赋予了表达戈达尔阶级观点的作用。但是他这样的拍法根本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关于里面的对白,不知道是我理解能力差,还是对于阶级斗争知识的匮乏,我是没听懂几句。也不知道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有的对白,让我甚至怀疑他到底是站在哪一边。戈达尔拍过许多拥护共产主义的电影,比如《中国姑娘》,比如《工人阶级上天堂》。据说最后声称要拍只给工人阶级看的电影,但评论说其实他是在拍谁也看不懂的电影。我觉得也应该是这样的。

虽然看不懂,可是对于他的电影我还是很想拜读的。有种想要认识他本人的冲动……《筋疲力尽》,《中国姑娘》,《卡宾枪手》是最想拜读的作品。有机会一定要收藏。

上映日期

法国France

1972年4月28日

以下按上映日期先后排序

美国USA

1972年10月10日 ...... (New York Film Festival)

意大利Italy

1972年11月30日

美国USA

1973年2月16日

芬兰王国Finland

1973年5月11日

西德West Germany

1973年6月 ......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瑞典Sweden

1974年5月4日

神户港

1996年7月

获奖记录

柏林国际电影节(1973;第23届)

·Interfilm奖-推荐-新电影论坛让-吕克·戈达尔 Jean-Luc Godard 让-皮埃尔·高兰 Jean-Pierre Gorin (获奖)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参考资料

一切安好(豆瓣).豆瓣网.2015-04-28

万事快调 幕后揭秘.时光网.2015-04-28

万事快调 更多资料.时光网.2015-04-28

万事快调 获奖记录.时光网.2015-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