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质说
热质说又称热素说,是一种关于热的本质的理论。热质说认为,热是一种看不见的没重量的物质——热质,物体的冷热由所含热质的多少决定;热质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失,只能从较热的物体向较冷的物体传送,在传送过程中热质总量保持不变。
热质说简单、容易地解释了当时发现的大部分热现象。比如,物体温度的变化是吸收或放出热质引起的;热膨胀是热质粒子间的排斤;摩擦(或碰撞)生热是由于“潜热”被挤压出来以及物质比热容变小的结果。这个理论在历史上曾经起到一定的作用:瓦特根据该理论改进了蒸汽机,傅立叶建立了热传导理论,萨迪·卡诺从热质传递的物理图像及热质守恒规律得到了卡诺定理。
但是热质说其实是一种对热现象的本质的错误解释,热质说流行于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初期。这种关于热的本性的朴素观点在古希腊就产生了,由于它能从表面上解释热传递等简单的现象,又受到十八世纪形而上学机械论思想的影响,所以曾在欧洲得到广泛流行,甚至占居统治地位一百多年。后来,由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深入发展,逐步揭露了热是一种运动形式,特别是英国科学家戴维在真空中做的冰块摩擦化成水的实验,给热质说以沉重打击,使“热的运动说”取得了胜利。热质说虽然在科学史上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它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把热看成一种神秘的物质,否认热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因而看不到热和其它运动形式之间的相互转化,所以它是错误。
早期历史
在热力学发展的过程中,对热的解释常常和燃烧有关。化学家贝歇尔及施塔尔在17世纪提出燃素说,试图解释燃烧现象,当时也将燃素解释为“热的实体物质”。
热质说是由普利斯特里提出的。普利斯特里在1770年代用氧(当时称为“去燃素空气”)来解释燃烧现象。在1783年的论文《Réflexions sur le phlogistique》中,普利斯特里认为燃素说和他的实验结果不吻合,因此提出“热质”的说法。热质是热的实体物质,以流体的形式存在。依普利斯特里的理论,宇宙中热质的总量为一定值,热质会由温度高的物体流到温度低的物体。
1770年代时,有些科学家认为冷也是一种物质,不过皮埃尔·普瑞弗斯特认为冷只是一个缺乏热的现象而已。
在热质说中,热是一种物质,无法产生或消灭,因此热的守恒就成了这种理论中的一个基本假设。
热质说也影响了约瑟夫·布莱克一些有关物质热力学性质的实验。在十八世纪时,除了热质说以外还有一个理论可以说明热的现象-分子运动论。分子动力论是较新的理论,其中有些概念是来自原子论,可以解释燃烧及热量测定,不过当时将分子动力论和热质说视为二个等效的理论。
热质说的成功
热质说可以成功地解释许多物理现象。例如热茶在室温下冷却就可以用热质说解释:热茶的温度高,表示热质浓度较高,因此热质会自动流到热质浓度较低的区域,也就是周围较冷的空气中。热质说也可以解释空气受热的膨胀,因空气的分子吸收热质,使得其体积变大。若再进一步分析在空气分子吸收热质过程中的细节,还可以解释热辐射、物体不同温度下的相变化,甚至到大部分的气体定律。
约翰·道尔顿的气体分子模型中就包括了热质。萨迪·卡诺提出了卡诺循环及相关的定律,形成了热机理论的基础,而卡诺的分析就是架构在热质的基础上。
不过,热质说的重大成就之一就是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修正艾萨克·牛顿的音速公式。拉普拉斯在热质说的基础上,在牛顿的公式中增加一个常数,此常数即为气体的绝热指数。上述的修正大幅的修正了音速的理论预测值。
后续发展
1798年时,英国科学家伦福德提出《探讨摩擦生热之来源》(An Experimental Enquiry Concerning the Source of the Heat which is Excited by Friction)的论文,其中描述他观察加农炮制作时所产生的热。他发现在加农炮镗孔时,只要持续加工,加农炮就会持续的热,其产生的热甚至可以使水沸腾,而且单位时间的发热量不会下降。若依热质说的理论,若热质从加农炮中释出,加农炮的热质就会减少,因此发热量就会下降,依他观察到的情形,加农炮中的热质没有减少,因此提出热质不是一种满足守恒定律的物质,不过他实验的不确定性也广被质疑。
由于当时将热质说视为和分子运动论等效的理论,因此伦福德的论文并未视为对热质说的威胁。事实上当时的科学家利用伦福德的论文来增加他们对热质说的了解。
伦福德的研究引起了詹姆斯·焦耳及其他科学家的兴趣,进而进行相关的研究。在1799年时汉弗里·戴维在《论热、光和光的复合》论文中,描述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和周围环境隔绝的真空容器中,使二块冰互相摩擦,最后变成水,以当时的理论来看,只可能是冰的热容降低,释放出热质。但水的热容比冰大,冰变为水不可能会释放热质。戴维恩此导出热质不存在的结论,并认为热是物体微粒的振动。不过他的实验并未得到当时的重视。
焦耳在1840年进行多次导体发热的实验,发现其发热量和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并在1843年提出理论,认为热只是一种能量的形式。后来为确认热和能量之间的关系。焦耳用以下实验来量测热和能量单位间的转换系数-热功当量:在一量热器中加水,量热器中有叶片,经过转轴连到量热器外,量热器外利用下降的重物带动叶片旋转,使叶片及水的温度上升。量测重物重量、落下距离、水(及叶片)的温度、质量及比热即可计算热功当量,后来将液体由水改为鲸油及水银,进行并改进实验达40年之久。此实验也确认热及能量之间的关系。
1850年时,鲁道夫·克劳修斯发表论文提出热质说及分子运动论其实不相容,热质说中提到的热质守恒可以用能量守恒取代。热可以等效为物质中粒子(如原子或分子)的动能,热质说成为历史,也开始了现代的热力学研究。不过热和粒子的运动在频谱还是有不同之处:频谱上尖锐的频谱对应粒子的运动,而热会以类似噪声的连续频谱出现在频谱上。
相关条目
• 热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