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埠
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道台贴出官府布告,正式开埠通商,并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一起成为近代中国首批对外开放通商的口岸城市。
上海开埠后,城市历史的走向从这里转折。宫慕久在洋泾浜(今延安东路)北设立西洋商船盘验所,办理外国商船入关通商事宜,征收进口货税银。外国商品和外资纷纷涌进长江门户,开设行栈、设立码头、划定租界、开办银行。码头、道路以及各类公共设施被建设完善,人口、商品与信息也实现了全球化流通。
通过近两百年的磨砺、包容与发展,上海市在其深厚的东方文化基础上逐步融入了来自西方的文化与理念,从一个“远东大都会”升级蜕变成了一个令全世界瞩目的大都市。自此,具有上海特色并更加多元的海派文化被大众所熟知,上海也逐渐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最前沿。
历史背景
明朝时期,由于航海技术还不发达,而广州市、泉州市与东南亚地区离得近,货运比较方便一些,所以都选择南方的港口。但在工业革命之后,航海技术发展迅速,所以航行到上海和广州已经没有较大的区别。而上海市和广州相比,还有一个天然优势,那就是上海的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万里长江入海口,背后是以江浙两省为首的长江中下游平原,那里是中国经济最繁荣发达的地方,当时中国的大宗出口商品如蚕丝、茶叶等,基本上都在这一带生产,中国大部分的财富都蕴藏在这一带。
开埠经过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两国政府于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1843年6月26日,中英两国在香港岛举行《南京条约》交换仪式,宣布条约正式生效。
1843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市领事乔治·巴尔福(George Balfour)乘船抵达上海东门外。9日,巴尔福拜访上海道台宫慕久。10日,宫慕久礼节性回访巴尔福。两人就设立英国领事馆和开埠事项进行了商谈。宫慕久主张英国人在县城外设领事馆;巴尔福却坚持在县城内居住办公。双方还就贸易章程税则等反复磋商,逐条核对、辩论,最终议定11月17日为上海开埠日。14日,巴尔福向在上海的英国人发布告示:已在东门与西门之间城墙下一条街上设立了临时领事馆;上海市将于17日起对外通商,中英两国所有条约的相关条款自该日期生效。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道台贴出官府布告,正式开埠通商,并与广州市、厦门市、福州市、宁波市一起成为近代中国首批对外开放通商的口岸城市。
开埠发展
物理空间塑造
上海开埠之初,物理空间的全球塑造锚定了上海的城市定位。上海老城南面的黄浦江最早吸引了人们的目光。1848年,上海道台与英国驻沪领事签订了拓展英租界条约,文本中出现了“黄浦江”(Whangpoo River)和“吴淞江”(Soochow Creek),还出现了“吴淞镇”(Woosoh)。1846年,英国人阿斯脱豪夫·礼查在外滩附近建设了一座旅馆,名为Astor House Hotel,这是礼查饭店的前身。1860年,礼查建设了上海市第一家两层楼的西式旅馆,专门接待来上海的外国旅客。此后,外滩的一幢幢著名建筑先后建成,外滩慢慢成为上海的一道风景线。
几乎与外滩同步建设起来的是南京路。1851年,从外滩通往河南中路的南京东路建成,三年后,该弄的建筑延伸到浙江路,后来又延伸到西藏路。1865年,南京路正式命名。1905-1911年,犹太人哈同在多伦路上铺设了硬木路面;1908年3月,南京路上的有轨电车通车。在这一期间,英资开设的福利公司、惠罗公司、泰兴公司和汇司公司开业;后来,南京路上又出现了先施、永安百货、新新和大新等著名公司。南京路被开拓成一条国际著名的商业街。
上海市的码头、道路以及公共设施建设是开埠以后的基础性成果。早在1866年,英国公使威妥玛就向清政府提出修建从吴淞镇到上海的铁路,但没有被批准。8年后,英商怡和洋行终于有机会动工,经过两年建设,1876年,中国第一条14.5公里长的米轨铁路正式通车。在不到一年时间中,共运送旅客16万人次,平均每星期每英里可收入27英镑,在公共设施方面,北外滩的杨树浦水厂由英籍工程师罗伯特·赫德(J.W.Hart)设计,由上海耶松船厂(S.C.Farnham \u0026 Co. of Shanghai)等外商承包施工,主要设备及管道材料由英国制造,1881年8月动工兴建,1883年8月1日正式对外供水。这是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厂。
资源全球流通
物理空间的全球塑造与“开放”所形成的人口、商品与信息的全球流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当年交通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上海市吸引着各方人才,周边地区大量人口涌入,上海出现了“指数级的人口大爆发”。
英美商人们最早意识到上海作为全球商品流通枢纽的巨大潜力,他们行动起来,成立洋行,开展全球贸易。1847年,上海租界内已经开设24家进出口洋行,5家洋商店铺,1家旅馆和俱乐部。1850年,上海增设了许多专营进出口服务的仓库、拍卖行,成立了半岛轮船公司、英商商会。在洋行的推动下,上海进出口贸易迅速增长。上海对外直接通商的第一年(1844)进出口额为475万元;不到十年(1851)就上升到1470万元,净增209%;到1860年,进出口总额达8054万元,几乎是初期的20倍。
伴随着人口、商品的流通,开放的上海市很快成为信息发布、传递的中心。1850年8月3日,英国拍卖行商人亨利·奚安门(Henry Shearman) 在上海的英租界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英文报纸《北华捷报》(North-China Herald)。该报在创刊号的“致读者”中写道:“不到五年的时间,上海已成为亚洲第四大港口;四个月前,上海与香港特别行政区之间已开辟了定期航线……我们认为创办一个报刊的时机来到。”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创办了著名的《申报》。1871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铺设了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并在南京路12号设立电报房。1881年,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主导铺设的天津市到上海市电报线完工。1884年,上海设立中国电报总局。到1990年前后,上海成为国际上信息流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现代文明建设
“开放”引来了人口大量涌入,但人口的涌入常常导致社会混乱,这成为上海开埠初期面临的一大问题。上海成功应对挑战的办法便是“开明”,即打开现代文明的城市空间。
上海开埠初期出现的经济、社会变化令清政府束手无策,清政府不得不让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帮助管理。1845年11月29日,清政府苏松太兵备道、上海道台宫慕久与英国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共同公布《上海土地章程》),也称《上海租地章程》(The Shanghai Land Regulations),设立上海英租界,把外滩等最重要的地方让英方管理。1899年,英美租界更名为上海市国际公共租界,占地面积达33503亩,几乎涵盖了上海的主城区域。当时,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伦敦是最著名的现代城市。上海租界设立以后,英国人用最先进的现代城市管理理念与方法建构上海的城市秩序,这对于“东方巴黎”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更重要的是,现代秩序近在咫尺,迫使无数中国人学习模仿。这对于上海现代文明的形成十分重要。
现代文明城市治理,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其一,城市秩序建构中对于人的尊重,对于民生的优先关切。例如,1868年,对外滩进行整改,曾经出任工部局总董的金能亨在致工部局的信中说:英租界的外滩是上海市的眼睛和心脏。外滩有相当长一段江沿可以开放作娱乐和卫生之用,尤其是外滩两岸有广阔的郊区,能为所有来黄浦江的船只提供方便。强调外滩更应当开辟为一个公共休闲场所,这是具有普遍利益和重要性的一件事。因此,建议所有居民团结起来保护外滩。其二,在城市管理中重视城市居民的权利,强调居民自治,设立纳税人会议。其三,对于不同文化的宽容、接纳与尊重。开埠以后的上海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们奔赴上海。一时间,在外滩、南京路,形形色色的人互动、聚会、交流,许多中国人也会以奇特的方式融入其中。
1882年,上海市英商创办的《北华捷报》发现,在很短的时间内,上海就“形成了一个阶级”,他们通过留学或者在教会学校的学习,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很快获得了现代科学、管理与商业方面的知识,并有效地参与到现代商业、城市管理过程中,成为上海本地精英。上海人在学习和模仿中投入现代城市建设,但他们并没有放弃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因此,“开明”上海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文化多元、有序共生,中西兼和、古今合璧。
科学技术创新
创新是现代城市最重要的特征。上海开埠之初,就在黄浦江这片传统的土地上打开了受全世界瞩目的创新空间。1860年,英国商人尼柯逊、包义德经过一番考察,决定在浦东陆家嘴街道建立一家造船企业。两年以后,上海祥生江南造船正式开工,成为俄罗斯远东地区设备最先进的船厂,开启了上海造船工业的先河。1865年12月18日,外侨在南京路(从河南中路到外滩段) 点亮煤气灯,煤气通过地下管线输出,上海人称之为“地火”。这是伟大的创新,上海市的“不夜城”之称就源于此。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招股筹银五万两,在南京东路乍浦路地块成立上海电气公司,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火力发电厂。上海电厂仅比英国的第一家电厂晚六个月,俄罗斯一年以后才建设电厂,而日本五年以后才学会发电。中国企业家们也纷纷以创新的思维引入最新技术,华资的江南造船、缫丝厂、棉纺厂、卷烟厂等现代工业接连在上海出现。20世纪初,全上海27家缫丝厂中,有24家为华资企业。
1872年,当时中国地区耶稣会会长谷振声和江南地区天主教事务负责人郎怀仁倡议在上海成立了“江南科学委员会”,并发起了“江南科学计划”。在这场科学引导创新的实践中,中国第一座近代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被翻建一新;1873年,中国第一座现代天文台徐家汇天文台创建运行;中国第一家自然博物馆,后来被并入震旦博物馆的徐家汇博物馆也于1883年落成。
上海市的创新是全方位的,最早的电影引进成就了上海时尚之都的名号。1903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引进外国无声短片,在劳勃渥克路(福州路)的“升平茶楼”放映,生意极好,其他“洋老板”纷纷效仿,建造电影院,彼此竞争,到30年代,上海的电影院已有数十家之多,夜总会更成为上海的时髦,文化娱乐创新为上海的现代性抹上了重彩的一笔。
开放浦东
1990年4月18日,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上海城市发展迎来了“四开”实践的2.0版,犹如180年前“开埠”初期的情况一样,改革开放的上海又一次迎来变化,城市风貌日新月异。上海市每天都有超过百万的人口在流动中,世界各地流入上海的人口不断增长;上海港的吞吐量连续多年排名世界第一,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市场接点;2022年,上海作为一个东方特大城市拥有西式咖啡店7857家,排名世界第一,展示着多元共生;2022年,上海科技创新在世界“最佳科技集群”中排名第六,而发展势头名列前茅。
历史意义
上海的“开埠”是历史转折点。随着上海开埠,外国商品和外资纷纷涌进长江门户,上海开设行栈、设立码头、划定租界、开办银行,标志着中国东西方融合的正式开启。近两百年的磨砺、包容与升华,上海市在其深厚的东方文化基础上逐步融入了来自西方的文化与理念,从一个“远东大都会”升级蜕变成了一个令全世界瞩目的大都市。自此,具有上海特色并更加多元的海派文化被大众所熟知,上海也逐渐成为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最前沿。
参考资料
【历史上的今天—11月17日】1843年的今天上海开埠.佳木斯广播电视报.2024-11-18
上海发展的秘密,藏在“开埠”之初丨回眸上海开埠180年.复旦大学.2024-11-18
上海开埠180年 • 倍尔福路的故事.黄浦记事.2024-03-09
【闵行文史】“江浦合流”叶宗行(一).澎湃新闻.2024-11-19
上海开埠180周年,外滩展百年纪事人物画.澎湃新闻.2024-11-18
作品赏析 | 回眸上海百年间的高光记忆(一).上海久事美术馆.202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