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苜蓿
野苜(学名:苜蓿属 falcata L.)是豆科苜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0)40-100(-120)厘米。全株被淡黄色绢毛;茎直立,圆柱形。托叶狭三角形,锥尖,全缘,小叶倒卵形至倒心形,先端钝圆或微凹,基部阔楔形,上面几无毛,下面被细绢毛,总状花序腋生,密被绢毛;苞片小,披针状锥尖,萼钟形,萼齿披针状三角形,比萼筒短,子房线形,荚果扁平,种子肾形,5月开花。花期6-8月,果期7-9月。
分布于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欧洲盛产,中亚各国,世界各国有引种栽培。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适应性较广,土壤pH值在5-8.5都可种植。
野苜蓿适应能力强,耐寒抗旱,耐盐碱,抗病虫害,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野生牧草。但荚果熟时自然开裂,种子收获量低,故在大田栽植尚有一些技术问题,主要是用来和紫苜蓿杂交培育优良的地区性新品系。
名称
野苜蓿(《内蒙古中草药》)
【异名】
镰荚苜蓿、牛枝子(《内蒙古中草药》),连花生(《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来源】
为豆科黄花苜蓿的全草。
【植物形态】
黄花苜蓿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
茎直立或匍匐,稍有毛,多分枝。
三出复叶,小叶长圆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1~2厘米,宽2~4毫米,先端钝圆,基部楔形,边缘上部有齿;托叶大,尖而长。
总状花序,腋生,有花10~20朵;花梗长于叶柄;花冠蝶形,黄色,比萼长2倍。
荚果扁,矩形,弯曲成半月形,光滑,长1.5~2厘米,成熟时褐色。
种子5~10粒。
花期8月中旬。
生于草原或丘陵间低地以及沟边。
分布
分布新疆、陕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北省等地。
【采集】
夏、秋采收,晒干。
【化学成分】
含中性和酸性皂苷。
花主含叶黄素酯。
【性味】
甘微苦,平。
【功用主治-野苜蓿的功效】
宽中下气,健脾补虚,利尿。
治胸腹胀满,消化不良,浮肿。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钱;研末1~1.5钱。
【选方】
治消化不良,胸腹胀满:黄花苜蓿一钱。
研末冲服,一日二次。
(性味以下出《内蒙古中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