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汲清

黄汲清

第13届全运会首次向全球华人华侨运动员发出《相约全运会共筑中国梦》华人华侨上全运的邀请信。

黄汲清积极报名,经审核批准成为本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男子100米蛙泳和200米蛙泳的海外华侨选手。

华人华侨上全运已经记入全运史册,黄汲清是亲历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人之八分之一。

华人华侨能参加全运会很兴奋

今年6月,体育总局发布了《相约全运会共筑中国梦--致全球华人华侨运动员的一封信》,号召海外华侨和华人来参加今年9月在天津市举行的全运会。家住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的华人科学家黄天滋非常激动,他要给儿子黄汲清报名,而黄汲清正准备高考,学习成绩非常好,准备报考名校,如果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可能影响备考,但他觉得不能放弃全运会这个机会。"参加全运会,对我是一次很难得的机会,"黄汲清的汉语不是很流利,面对记者发问,甚至有些怯场。随后他用英语回答说,全运会的场面非常震撼,能够与这么多高水平的选手一起比赛,对他的帮助很大。

爱国情结 父子同行

黄汲清最看重的经历是自己参加的两次北美挑战杯。谈到本届全运会,黄汲清表示在得知获得参赛资格后感到非常荣幸,来到全运会赛场与国内高水平运动员同场较量,黄汲清希望能够突破自我,刷新个人最好成绩。

在游泳水平提高的同时,黄汲清的学习也没有落下,就读十二年级的他已经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好了打算。因为对游泳的兴趣和热爱,黄汲清日常会在早上参加高中的游泳训练,然后开始一天的课程,下午再到俱乐部进行训练,每天忙碌而充实。

黄汲清的父亲黄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前往美国,此次回国黄先生最深的印象是祖国的发展。“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黄先生这样评价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他认为“硬件”方面,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比美国好了很多,今后随着“软件”方面的提升,中国的未来将更加美好、不可限量。

对于本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黄先生感受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高效。在美国少有规格如此之高的体育盛会,全运会在促进竞技体育、全民健身等发展的同时,推动了物质和精神层面建设,此次华人华侨上全运,更是凝集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

在北京北京体育大学训练生活期间,因为长途跋涉以及对气候的不适应引起身体不适,志愿者们及时带他就医诊疗,让他非常感动。黄先生称赞到学校之后,校方无论是在接待、饮食还是理疗保障方面都做得非常周到,很多细节都让他们感到“出乎意料之外”。临赴天津市之前,他特别叮嘱志愿者同学一定要向所有为此次华人华侨上全运付出努力的领导、老师、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北京体育大学梁子至)。

感谢中国给我圆梦机会

第十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正在天津如火如荼举行,除了“跨省组队”成为本届全运会改革亮点外,另一亮点便是本届全运会共有8名华人华侨运动员参加马术、射击、田径、游泳四个项目的比赛。

天津全运的舞台吸引了世界华人前来参赛,他们与国内运动员在全运会赛场上同场竞技、切磋技艺、交流提高。这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邀请华人华侨参赛。

31日,“津云”—前沿新闻记者在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内采访到华人华侨选手黄汲清,本次他将参加两个蛙泳项目的比拼。上午进行的男子100米蛙泳预赛,是他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第一场比赛。

这是黄汲清第五次来到中国,他颇有感触地说道:“我很激动,感谢全运能给我这个机会。我整场比赛感觉非常好,全运会是个很大的舞台。中国的游泳实力真的很强,很高兴能和这些优秀选手们在全运会的大舞台上一起比拼。如果有可能的话,我希望能再次参加全运会。”

祖籍上海市的黄汲清,父母都是中国人,出生在美国,从小就喜欢游泳,在12岁时开始了游泳训练。他每天利用上下午的时间与美国教练一起训练,也曾在美参加比赛。虽然未曾有过亮眼成绩,黄汲清却始终坚持在游泳这条道路上不曾停歇。正如他本人所说:“中国的游泳实力非常强,我自己也特别想来中国参赛、跟高手比拼。我来过中国五次,这是第一次以游泳运动员的身份参加,很感谢中国能给我圆梦的机会。”

终于登上全运舞台,这位说着略显生硬普通话的选手状态非常轻松。“我知道中国有很多非常优秀的游泳选手,比如说是孙杨宁泽涛。通过这场比赛,我可以跟高手们学到很多东西,这样也有利于自身的提高。”谈及此前的备战状态时,他也轻松的说道:“教练也跟我一起来了,他就是带着我全天在场馆里训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过后,黄汲清就要返回美国备战高考。问及是否考虑将游泳作为自己的职业时,他回复到:“如果有这个可能,我自然会争取。”

中国作为体育强国,此次在全运会舞台上散发着强国独特魅力。我们不仅看到了老将的“宝刀未老”;也看到了小将的“初生牛犊不怕虎”。运动员们更将这种体育精神传播至海外,吸引着诸如像黄汲清这样的华人华侨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像黄汲清一样参加本届全运会的海外华人华侨运动员还有7人,他们将分别参加马术、射击、田径、游泳四个项目的比赛。(“津云”—前沿新闻记者谭红媛)

八名华人华侨为全运会添彩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除了群众参与、跨省组队和不设金牌榜外,还有一大亮点,那便是华人华侨首次参加全运会。他们的到来,为本届全运会增加了一份精彩。

本届全运会上,共有八名华人华侨达到参赛标准,他们参加的比赛分布在游泳、射击、马术和田径等项目中。虽然华人华侨参赛大多是重在参与,但有的选手也在比赛中充满了竞争力。在全运会马术个人场地障碍赛中,华人华侨选手朱美美便收获了一枚全运会铜牌。另外,出生在美国的华人华侨选手黄汲清也登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游泳赛场。尽管没有取得太好的成绩,但是黄汲清此次能够和孙杨宁泽涛站在同一舞台上,已是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本届全运会之所以邀请华人华侨参加比赛,是为了能够用体育进一步凝聚外籍华人、华侨的力量和智慧,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发挥全运会在体育事业改革创新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华人华侨选手在全运会比赛中挑战了自我,在全运会中感受到了中国体育事业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的到来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赛场带来了精彩,相信全运会和天津市这座城市也会给他们留下难忘的回忆。

游子归乡是最温情的点缀

在黄汲清的世界里,“全运会”这三个字熟悉而又陌生。“中国规模最大的运动会,每四年才有一届,参加就是荣耀。”这是出生于美国的他当初从父母口中获悉的概念,也是驱使其义无反顾回到故乡的动力。这并非17岁的黄汲清首度踏上这片养育了自己父母的土地,但得益于全运会史无前例地向华人华侨敞开大门,热爱游泳的他第一次以运动员的身份参与,成为被写进全运会历史的那“八分之一”。

在这场关注度并不高的百米蛙泳预赛里,黄汲清的表现乏善可陈,未能晋级,脸上也总透着怯生生的情绪。在英语与普通话间切换,黄汲清始终有些表达不畅,或许正如他所说,“毕竟在美国从来没有机会参加这种规模的比赛。”更大的舞台,父母眼中莫大的荣耀,这是黄汲清渴望未来继续征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的原因,在那些自小生长于海外的选手间亦引发共鸣。“很兴奋,又很好奇,这是毕生难得的机会。”与黄汲清同组竞技的陈嘉瑞同样自小生长于大洋彼岸。若非全运会的召唤,在游泳天才辈出的美国同年龄组最高排名不过52位的他,难有机会身处这样的大赛环境,更无法在同一片泳池旁见到自己喜爱的明星孙杨叶诗文

对于陈嘉瑞们而言,天津之旅是对父母口中那些关于祖国画面的探索。而对于在这座城市土生土长的石晶来说,解的却是乡愁。这位如今从事软件工程的业余射击选手10岁时右眼被剪刀扎伤,当年随父母前往美国就医并就此定居。时至如今,他仍对强光敏感,因而射击时重心极度偏向左侧,却从未放弃自己喜爱的运动。上周五飞抵北京,本周一即站上男子50米手枪的赛场,越洋两万里的石晶没能熬过资格赛,却实现了另一场梦,“作为天津市人,没想到能在天津以运动员身份和祖国顶尖选手同场竞技,”石晶的全运梦不止为了自己,也为了圆母亲的梦———第二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时,他的母亲也曾参与其中,身份是一位花童。

在规模庞大的运动员队伍里,这八位华人华侨终究只是少数,但他们温馨的故事却将成为本届全运会最具温情的点缀。 (文汇报天津8月31日专电)

回家的感觉真好

17岁的华人少年黄汲清来自美国休斯敦。父亲黄天滋是一名华人科学家,这次他主动为儿子报名参加全运会蛙泳比赛。由于是以个人名义参赛,黄天滋做好了自费参赛的准备。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抵达北京后,北京体育大学不仅负责父子二人的食宿,还派一名经验丰富的教练帮助5名参加游泳项目的华侨华人选手备战,学校还分担了一部分费用。

在运动员村,黄汲清和家人住在一起,不仅品尝了全国各地的可口美食,还体验了手绘脸谱、剪纸、捏面人等中华传统民俗文化。

黄汲清说,他和其他华侨华人选手感受一样,处处能感受到回家的温暖。“很多选手、志愿者会主动和我们交流,问在这里比赛、生活还有什么困难。总之,回家的感觉真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