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冬纹
忍冬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特征的植物纹样之一,又称卷纹草,枝叶蔓卷,相缠成带状。忍冬,又称金银花,蔓生植物,具有清热解毒、消炎退肿的药用价值,因此被赋予许多吉祥含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外来文化与南北政权交融,学术氛围自由活泼,艺术蓬勃发展,出现大量壁画、石刻等艺术作品。忍冬纹在这一时期代表着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
早期的忍冬纹受到西方影响,呈现出"S"形波状骨架、纤细的叶瓣和回旋样式。忍冬纹的起源可追溯至地中海地区,随着希腊文化东传而流行。公元1世纪,随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这种纹饰的发展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密切相关,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多元文化融合。随着时间推移,忍冬纹逐渐汉化,叶瓣变得更长更纤细,向外延展,甚至呈现"C"状。到了隋唐时期,忍冬纹已经与本土元素融合,呈现出更加丰满、繁复而华丽的特点,常与其他植物纹样相结合。
忍冬纹的文化寓意丰富多样,传达了延年益寿的吉祥含义,也表达了人们对祥瑞的向往以及佛家思想中灵魂永生的比喻。对于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虽然目前国内外对该时期的忍冬纹研究尚不充分,但结合首饰设计进行具体研究的案例较少。忍冬纹的美学价值和装饰艺术特征对当前首饰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结合文化寓意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由来
东汉末期开始出现,南北朝时最流行,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运用在佛教上,比作人的灵魂不灭、轮回永生。以后又广泛用于绘画和雕刻等艺术品的装饰上。
忍冬纹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一种植物纹,此时忍冬纹较为清瘦和程式化,一般为三叶片和多叶片,但是其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汉代铜镜的编式称卷云纹就是卷草纹的前身,到唐代演化成复杂的卷草,近代称香草。
莲花和忍冬纹样在我国古代装饰题材已经接近尾声。
象征
沿丝绸之路向东传播的“忍冬纹”,历来被认为是源于希腊并取材于中国人十分喜爱的忍冬花(湘蕾金银花)。中国虽在秦汉时已用忍冬枝叶入药,但用金银花蕾入药却在明代,魏晋时期传入的外来纹样显然不可能取材于金银花。古代西亚和中亚盛行的“生命树”崇拜,形成了理想化的“圣树”,其中类似葡萄、有枝叶和丰硕果实的卷叶纹样就成了象征“生命树”的“忍冬纹”,它们随着中亚地区曾经十分兴旺的佛教和琐罗亚斯德教流入中原,既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胡饰”,也是佛国天界和净土的象征,还可能与“厌火”的“藻纹”混为一体。
参考资料
忍冬纹.故宫博物院.2023-12-22
北魏时期忍冬纹——宗教信仰和社会风尚三例.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4-03-12
魏晋南北朝忍冬纹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