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舰事件
中山舰事件,也被称为“三二〇事件”,是蒋介石制造的一起打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左派势力,夺取国民党最高领导权的政治阴谋事件,因事情发生于国民党海军军舰“中山”号上,故称为中山舰事件。
国民党总理孙中山逝世后,以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左派势力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势力矛盾日益突出。此外,共产党的力量逐渐发展扩大,使得蒋介石倍感威胁。为此,蒋介石试图采取方式打击国民党左派势力、遏制共产党的发展。
3月18日,广东省海边的定安火轮遭海匪抢劫,停泊在黄埔区上游。随后,黄埔军校派出宝璧舰和中山舰从广州市开赴黄埔。抵达黄埔后,中山舰代理舰长章臣桐向黄埔军校教育长邓演达请示任务,被对方告知待命。中山舰停泊黄埔期间,因苏联考察团要参观中山舰,李之龙在向蒋介石请示获得同意后,调中山舰回广州。当日,蒋介石对中山舰“擅自”开去黄埔一事产生疑虑,加之中国国民党右派分子欧阳格的煽动。蒋介石决定先发制人,3月20日凌晨,蒋介石在第一军经理处下达命令:第一,广州戒严;第二,任欧阳格为海军舰队司令,逮捕李之龙,占领中山舰;第三,派兵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工人纠察队枪支,搜查苏联顾问住所及海军局、航空局参谋团、制弹厂,解除苏联顾问团卫队武装。广州海军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及国民党左派均被驱走,海军被蒋介石所控制。
事变发生后,广州局势紧张,中共方面对此强烈反对,汪精卫方面也试图武力反蒋。当天下午,事件开始有所缓解,广州解除了戒严,蒋介石方面释放了被扣押的共产党员,撤走了执行包围任务的军队,工人纠察队枪支被归还。至此,中山舰事件得以“和平解决”。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力量的一次试探性进攻,蒋介石通过中山舰事件,不仅打击了中国共产党,而且打击了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汪精卫和中国国民党左派,加强了他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地位,此事件也成为国共关系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
背景
国民党内部派系之争
国民党总理孙中山逝世后,汪精卫出任国民政府主席,与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成为国民党两大首领人物。蒋介石与苏联军事顾问团团长季山嘉因北伐、黄埔军校军费问题产生矛盾后,坚持执行孙中山“联俄、联共、辅助工农”的政策的汪精卫对处理季山嘉的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偏袒,与身为右派的蒋介石意见相左。面对以汪精卫为首的中国国民党左派势力的日益增强,蒋介石为能够独揽国民党军政大权,试图采取手段打击苏联顾问和国民党左派。
蒋与中共的矛盾
随着国民革命的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左派的力量得到很大发展,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228名代表中,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代表共168人。国民党中央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农民部的主要领导人也都是共产党员。在黄埔军校中也有大量从各省秘密活动而来的左倾青年。
蒋介石感到国民党内部和黄埔军校中不断壮大起来的共产党势力会对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构成威胁,因此蒋介石试图将黄埔军校变成自己势力范围能所能掌控的”工具“,从而遏制共产党的发展。
事件经过
中山舰开赴黄埔
3月18日,广东省海边的定安火轮遭海匪抢劫,停泊在黄埔上游。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室主任孔庆睿、管理科科长赵锦雯等商议派舰前往保护。但军校本身无舰可派,军校交通股黎时雍遂向军校驻省办事处请求”速派船来“,但并未提出要中山舰。办事处的交通股股长兼办事处主任欧阳钟知讯后,前往海军局联系派舰。恰海军局代局长李之龙因公外出,由作战科科长邹毅面允,即派舰只一二艘前往黄埔。
次日,宝璧舰和中山舰先后出珠江口,中山舰于上午9时开抵黄埔区后,代理舰长章臣桐即到军校报到,并向黄埔军校教育长邓演达请示任务,邓演达以“公事颇忙”命人转告章臣桐听候命令。当时苏联使团正在广州考察。中山舰停泊黄埔期间,海军局作战科邹科长告诉李之龙,因苏联考察团要参观中山舰,苏联顾问询问中山舰在省河否。李之龙即用电话告知蒋介石俄国考察团参观之事,请示可召否调中山舰返省,得到蒋介石同意,然后李之龙便电调中山舰回省。
策划事变
由于蒋介石起初并未参与将中山舰调到黄埔区一事,接到李之龙的电话后,蒋介石对“中山舰在没有得到自己的命令时”开去黄埔产生了疑虑。当时,中国国民党右派分子欧阳格向蒋介石控告,称“李之龙已出动中山舰逮捕校长,夺取军火”,还称“要把校长(蒋介石)骗上中山舰送到俄罗斯去,中山舰升火待发的关头,被我们发觉了”。
蒋介石由此判定有人“摆布”“陷害”自己。起初他决定离开广州市到汕头市去,行至半途又不甘心,于是返回广州,决定先发制人。蒋介石等人开始紧急策划,散布共产党“矫命”调动中山舰暴动,进行倒蒋,“推翻国民政府”等言论。
中山舰被扣
3月20日凌晨,蒋介石在第一军经理处下达命令:第一,广州戒严;第二,任欧阳格为海军舰队司令,逮捕李之龙,占领中山舰;第三,派兵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工人纠察队枪支,搜查苏联顾问住所及海军局、航空局参谋团、制弹厂,解除苏联顾问团卫队武装。
欧阳格带兵至文德楼,将李之龙从抓走。6时,欧阳格、陈策带兵占领中山舰。10时,召集各舰舰长会,宣布奉令扣押中山舰舰长和党代表,有些人还被上了脚镣手铐。苏联顾问赶到中山舰,欧阳格不许其上舰。蒋介石等同时还派亲信舰只泊于珠江口,对其余舰只进行控制、检查。广州海军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及中国国民党左派均被驱走,海军被蒋介石所控制。随后,蒋以潘文治为代理海军局长,吴嵎为中山舰舰长。
反应与解决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广州市的局势异常紧张:一方面,蒋介石命令军队做好“作战”准备;另一方面,汪精卫对于蒋介石的“擅自行动”大为愤慨,试图联合军队反蒋。中共方面对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表示强烈反对。当日,周恩来赶到蒋介石处,对其行为大加指责,并斥责他制造反革命事件,破坏国共关系,无理扣押共产党人。同日,陈延年、张太雷、恽代英等人还召集了党员积极分子会议,在会上他们说明事件的真相,揭露蒋介石反共和破坏国共合作的阴谋,号召大家提高警惕,加强工农武装队伍的建设,迎接新的斗争。
当天下午,事件开始有所缓解,广州市解除了戒严,蒋介石方面释放了被扣押的共产党员,撤走了执行包围任务的军队,工人纠察队枪支被归还。至此,中山舰事件得以“和平解决”。
后续与影响
中共妥协退让
事件发生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发表文章,认为由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强大,中国革命的势力必须统一起来。中共中央决定,维持汪蒋合作的局面,继续对蒋采取友好的态度,并纠正广州同志们的一些拖延未解决的左派错误,派张国焘赶赴广州,查明事情真相,执行这一妥协政策。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党员毛泽东、陈延年等主张公布事件真相,进行有力的回击。1926年3月21日,中共广东区委发出公开信,驳斥所谓“共产党有推翻国民政府阴谋的谣言”,严正声明“共产党员是努力于组织工农群众的,是国民革命的基础”。但广东省的意见遭到中央的批评,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采取妥协退让政策。
1926年4月中旬,中共中央在收到陈延年的报告后,决定改变妥协、退让政策,采取一项新政策:尽力团结中国国民党左派,以便对抗蒋介石,并孤立他;在物质上和人力上加强国民革命军二、六两军及其他左派队伍,以便必要时打击蒋介石;尽可能扩充叶挺的部队、省港罢工委员会指挥下的纠察队和各地的农民武装,使其成为革命的基本队伍。
汪精卫出走
1926年3月21日,苏联方面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尽量设法留住蒋介石并争取恢复他同汪精卫的友谊”,并撤去军事顾问团团长季山嘉、副团长鄂利金及顾问罗加乔夫的职务,派索洛维也夫以苏联驻广州领事馆参议名义与蒋介石磋商。3月22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召开,会上,汪精卫虽仍对蒋介石擅自行动表示不满,但由于苏方已经做出撤换季山嘉等人的决定,退让、妥协的局面已经形成,汪精卫无可奈何。会后,汪精卫决定隐匿,继而决定出走,于5月9日离开广州市,转赴法国。
蒋介石
整理党务提案
1926年5月12日起,蒋介石与苏联顾问米哈伊尔·鲍罗廷商谈“党务整理办法”,鲍罗廷接受了蒋介石的主张。5月15日,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提出旨在限制共产党的《国民党与共产党协定事项》,提出了“整理党务案”,从党务方面向共产党发动新的进攻,以篡夺国民党的党权。5月17日,《国民党与共产党协定事项》作为《整理党务第二决议案》通过。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的共产党员“并没有表示异议”。至20日,会议共通过《整理党务决议案》四件。
根据整理党务案,谭平山、林伯渠、毛泽东等辞去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农民部、宣传部部长或代理部长等职务,由蒋介石担任组织部组长,不久,蒋介石又兼任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党部军人部部长和国民政府委员。
事件评价
汪精卫谈中山舰事件:“蒋同志做三月二十日之事,是独断独行,未尝谋之于我们的。就事后蒋同志给我的手书及蒋同志所做出来的事情来看,可以归纳到以下两点:第一,蒋同志并没有抛弃联俄容共政策,尤其没有抛弃联俄政策的意思。第二,蒋现在以为国民革命是本党的命,应由本党主持,对于苏联顾问及共产党人之势力增长,不可不加以制裁,以免大权旁落。以上两点,是蒋同志当时根本思想。因为有了这样的根本思想,所以听得关于中山舰之一方面报告,便有触即发。后来虽然知道这一方面的报告,是不实的,但借此裁抑苏俄顾问及共产党人之势力增长,也未为非策,所以就这样干下去了。”
共产国际执委会远东局提出:“蒋介石3月20日武装示威不是蒋介石和中派集团的孤立的偶然的行动。远东局明确指出中山舰事件是“反共”、“反动”的,认为“与豪绅勾结在一起的中国资产阶级争夺国民运动领导权的斗争必然导致反动事件,标志着反对共产党人的运动的开始。
后世留存
中山舰
中山舰,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代名舰,原名“永丰”舰。
永丰舰于1913年下水,编入北洋政府海军第一舰队。1917年该舰起义脱离北洋政府,南下开赴广州市追随孙中山先生,投入反对北洋军伐的“护法运动”。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表彰永丰舰功绩,4月13日,永丰舰改名为中山舰。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山舰奉命调入长江水域参加武汉会战,于1938年10月24日在江夏区长江水域同日本机群遭遇,经殊死血战,在击落三架日机后,舰尾中弹沉没。
1996年4月2日,金口水域下的沉船被确认为中山舰。1996年11月12日,湖北省开启中山舰打捞工作。重庆长江救助打捞公司以整体打捞方法进行打捞。至1997年1月28日,中山舰打捞完成,重见天日。
中山舰服役26年,亲历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孙中山广州蒙难、中山舰事件和武汉抗战等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
中山舰博物馆
20世纪90年代,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中山舰被打捞出水,经过修复之后重见天日。2006年,中山舰纪念区和中山舰博物馆建设工程开工,2011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
中山舰纪念园区由中山舰博物馆、中山舰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园和游客服务中心三部分组成。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坐落于中山舰当年蒙难地——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是以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代名舰中山舰的名字命名、武汉市文化局所属的一座专题性纪念性博物馆,采用“舰馆合一”设计,形同一艘战舰,头冲金鸡湖,好似昂首待航。
参考资料
为什么中山舰事件
所谓“共产党阴谋”一说不能成立?.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院.2024-02-27
孙中山与中山舰事迹图片展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展出.百家号.2024-01-22
历史上的今天 | 这一天,它历尽沧桑焕新生.澎湃新闻.2024-02-20
纪念舰:回望的桅杆,沉重的锚链.光明网军事频道.2024-01-22
中山舰博物馆10月开放 出水文物有未开封饮料(图).中国新闻网.2024-02-20
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十年磨一“舰” 英气传千古.百家号.2024-02-20
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