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白腹管鼻蝠

白腹管鼻蝠

白腹管鼻蝠(学名:Murina leucogaster)为蝙蝠科管鼻蝠属的动物,别名管鼻蝠、山蝙蝠、大管鼻蝠。体型较小,前臂长40余mm,双翼展开250mm左右,雄性略小于雌性。体为灰棕色,腹部色浅,吻鼻部、面颊和下颌为暗褐色。

群内冬眠关系

用随机扩增多态脱氧核糖核酸方法研究了白腹管鼻蝠冬眠群群内与群间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所研究的两个蝙蝠群内个体的遗传相似性平均为0.86和0.89,两群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平均为0.84,群内与群间个体之间在遗传相似性方面有一定差别 (P \u003c 0.05).因此认为:在同一个洞中冬眠的白腹管鼻蝠可能亲缘关系很近,冬眠群的构成在亲缘关系方面存在着一定关系,即亲缘关系有可能影响冬眠群构成。

形态特征

白腹管鼻蝠体型较小,前臂长40余mm,双翼展开250mm左右,雄性略小于雌性。鼻孔四周延长,向左右两侧突出,略似一分叉的短管,两管左右孔之间距离为4mm左右。耳长略大于耳宽,耳廓顶端钝圆;耳屏尖长而直,基部较宽,前缘平直,后缘呈波状。第5掌骨略长于第4掌骨,而指骨近等长。距和距缘膜细长。尾端突出股间膜部分约3mm。全身被以细长浓密而柔软的毛,后背的毛可长达13mm。肱股间膜、股间膜及足、趾背面均被有细而密的长毛。雄性的阴茎短粗而弯曲,长4~5mm,直径1.5~2mm。上腭有腭褶7条。白腹管鼻蝠体为灰棕色,腹部色浅,吻鼻部、面颊和下颌为暗褐色。体毛呈波状,头、体背面的毛常结成毛栉;毛的下半部黑褐色,向外为淡棕色,端部为灰棕色。翼膜为浅灰褐色。白腹管鼻蝠脑颅和吻部均较狭长,吻背中央具纵向深凹,眶间隔较宽,无眶后突,颧弓直而宽扁,矢状嵴与人字嵴发达。脑颅前半部高圆,后半部向后缓缓降低,后外侧部分急剧降低,使后半部的中央部分成三角形突起。白腹管鼻蝠的齿式=34。上颌门齿的内面另具1小尖;2门齿长短相近,内门齿略短于外门齿,外门齿略细于内门齿。犬齿不太发达,其齿冠与第2前臼齿几近等高。第1前臼齿高于臼齿,其高度相当于第2前臼齿齿高之半。第1、2臼齿正常。第3臼齿前后窄、左右宽,呈片状,仅具2个明显的尖,大小只为前枚臼齿的1/3。下颌正中2枚门齿并列,外侧门齿齿冠一部分入内侧门齿之后。第1枚前臼齿稍高于犬齿之半,低于臼齿。第2前臼齿与第1臼齿等高。最后1枚臼齿后外尖退化,其大小仅为第2臼齿的1/2。

栖息环境

白腹管鼻蝠在中国栖息于海拔1200~2000左右的阔叶林带山洞或者废弃的房屋中。

生活习性

白腹管鼻蝠是典型的群居性夜行性动物,其社群结构复杂,大部分时间都栖息在黑暗处。夜晚飞出捕食昆虫,捕食时,发出持续时间较短( 2.6~185.5 ms) 、基频范围为16.8 ~102.9 kHz 的调频型回声定位声波,这与其形态特殊呈明显的管状鼻部有关。白腹管鼻蝠冬眠时进入较大山洞,在距洞口10米左右深处,体表温度与洞内温度一致,洞内温度一般为5℃~8.5℃,温度在8℃以上时可发出吱吱叫声。白腹管鼻蝠冬眠时处于麻痹状态,有的单只以后肢的钩爪悬挂于洞顶岩石上,双前臂在两侧抱住头,尾向后腹面包卷着,整个身体呈毛绒球状;有的单只头朝外向下伏在小岩坑内;也有3~5只挤在一起倒挂在岩壁上;亦有20余只、50余只、100余只以覆瓦状倒挂叠在一起或挂于高处洞顶。

分布范围

白腹管鼻蝠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日本尼泊尔泰国。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黑龙江省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吉林省四川省山西省西藏自治区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宝兴。

繁殖方式

白腹管鼻蝠一般夏季产仔,每胎产一仔。繁殖期时,雌性蝙蝠小群居,雄性蝙蝠则单独生活,小蝙蝠独立生活后,雌雄开始在一起生活。

种群现状

白腹管鼻蝠种群分布不零散。数量稀少,没有该种的数量信息,种群数量趋势也未知。尽管可用的数据不多,但伐木活动增加导致其栖息地的减少,可能对其的生存构成威胁。

保护级别

白腹管鼻蝠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数据缺失(DD)。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白腹管鼻蝠 Murina murina leucogaster.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2-04-06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