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东昌路

东昌路

东昌路是元代行政建制,驻聊城市。元代以前,聊城系博州州治,元至元十三年(1276),孛儿只斤·忽必烈改革全国行政区划设置,改州为路,原博州改名东昌路总管府,东昌作为建制名称,始见于此。

历史沿革

古属兖州之域。

春秋时,为聊、摄国,后为齐国西境。

秦汉东郡

魏、晋属平原国。

北魏为平原郡,郡治聊城。

武泰初,立南冀州,永安中罢。

隋置博州。

唐复为博州。天宝初,曰博平郡。乾元初,复故。

宋博州亦为博平郡。

金因之,属大名府路

元初,属东平路

元至元四年(1267年),析为博州路总管府。领聊城市、堂邑、博平县、荏平、高唐县五县。

至元七年,升高唐为州,直隶中书省,析大名路莘县来属。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东昌路总管府。

二十六年,析堂邑属地置邱县

明初,改为东昌府,领州三、县十五。

清仍曰东昌府。

民国,废府设道,为济西道、东临道。

1949年,改为平原省聊城专区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为山东省聊城专区。

1967年3月,聊城专区更名为聊城地区。

1998年3月,撤销聊城地区,设立地级聊城市

行政区划

元—中书省—燕南河北道—东昌路

领司一:录事司。

聊城县,中。倚郭。初随博州隶东平路。至元四年,析为博州总管府治。十三年,改东昌路总管府治。

堂邑镇,中。宋以水患,徙城于旧治东十里。

莘县, 中。

博平县,中。宋以水患徙县治于宽平镇,又割明灵隶清平。

茌平区,中。

邱县。 下。本为平恩镇,隶曲周县,后升为县。至元二年,省入堂邑。二十六年,宣慰司言:“差税词讼,距堂邑二百余里,往返不便。平恩有户二千七百,升县为宜。”乃复置邱县隶本路。

地名由来

“东昌”一词起于封号,现在,泛指山东鲁西的聊城市。《东昌府志》中载,西汉宣帝刘封清河王“刚”之子“成”于聊城,为东昌者见侯,简称东昌侯。之所以名东昌,据传,一曰因徒骇河东北过平县遥昌乡;二曰聊城自秦以来属东郡,因“东”又加含吉祥之意的“昌”字而取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