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龙锡庆

龙锡庆

龙锡庆(1835-1896年),字吉哺,号仁亥,湖南安化常丰镇(梅城镇)人,咸丰八年(1858年),乡试中副车;同治四年(1866年),授刑部主事;12年,升陕西省知府,赏带花;光绪三年(1877年),迁任甘陕秦阶道。11年,请假归醒;15年,任福建盐法道,兼署督粮道;20年,任湖北按察史,布政史;21年,授资政大夫,后调升浙江省布政史。

正文

龙锡庆在任期间,因为公正清廉受到百姓爱戴。据说,龙锡庆在任期间,曾亲自书写对联,以为警戒。其中一联“无助于国,无德于民,若犹华衣美食,有何面对尔父老;为臣要忠,为子要孝,每当夙兴夜寐,以此心报我君亲。”至今读来仍是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同治十三年(1874年),龙锡庆离任,按照古时“清官离任挂靴,赃官离任留帽”的说法,西宁市百姓将龙锡庆的靴子高挂在跨街牌坊上,跨街牌坊自此被称为“清官坊”。

轶事典故

龙公城

瓦窑堡革命旧址曾经过了多次扩建。瓦窑堡在清同治年间经多次攻防,几成废墟。乱平后,同治七年(1868年),龙锡庆移驻瓦窑堡(当时称“望瑶堡”),六次迁民于此,赈灾安边。次年,他率军民在米粮山的城堡之下东南侧修建外城,城墙环绕,内中形成街市,当时人称“龙公城”。

书院基金

龙锡庆热心文教,并在瓦窑堡修一“正谊书院”,安定县城修一“文屏书院”,购买许多土地交给书院,作为"学田"。此外,他又捐银两作为书院基金,存商号生息,供书院开支。同治后之安定文人多出于这两个书院。民国初年,两个县立初高两级学校,还是用这两个书院之地址、土地、经费。直至土地革命才止。正谊书院有孔子庙,龙公之牌位陪之。每年春秋开学,全校师生须先祭孔祭龙。此礼,也在土地革命始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