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利库斯·约瑟夫斯·弗朗西乌斯·玛丽·斯内夫利特
亨德利库斯·约瑟夫斯·弗朗西斯乌斯·玛丽·斯内夫利特(Hendricus Josephus Franciscus Marie Sneevliet,又名亨克),(1883年5月13日~1942年4月13日)他协助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亨德利库斯·约瑟夫斯·弗朗西斯乌斯·玛丽·斯内夫利特是一名荷兰共产主义者,活跃于荷兰和荷属东印度群岛。1911 年,斯尼夫利特疏远荷兰工会并促使其迁往荷属东印度群岛,参与反对荷兰统治斗争,成立印度社会民主党协会。1917年俄国革命后,斯内夫利特的激进主义在印度尼西亚民众以及荷兰士兵获得支持。1920年,他作为共产党代表参加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1921年,他帮助指导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了共产党抵抗德国占领荷兰的运动。1942年,亨德利库斯·约瑟夫斯·弗朗西斯乌斯·玛丽·斯内夫利特被德国人处决。
亨德利库斯·约瑟夫斯·弗朗西斯乌斯·玛丽·斯内夫利特提出了国共联合的主张,并为制定国共合作政策、共产党人加入中国国民党发挥了作用。1946年,斯内夫利特的遗孀梅恩雪花特纳收到了一封来自荷兰女王威廉明娜的信,她确认了斯内夫利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要抵抗作用以及他为“我们心爱的国家的自由”做出的巨大牺牲。
人物生平
传播革命
马林出生于荷兰鹿特丹,1900年进入荷兰铁路系统任工人,并加入荷兰社会民主党和铁路工会。1907年,马林成为荷兰社民党首位市议员。1911年,部分荷兰工会参加了国际海员罢工,但是荷兰社民党多数成员却反对。马林厌倦了两派的争吵,决定前往荷属东印度传播革命思想。
马林于1913年抵达荷属东印度,随即积极参加当地反抗荷兰殖民当局的活动。1914年,他参与创建了印尼社会民主联盟(印尼共产党前身之一)。马林在印度尼西亚领导积极的工人运动,这不但招致了荷兰殖民当局的反对,也不符合荷兰社会民主党多数成员的意见。马林于是在1916年退出荷兰社民党,转而加入荷兰共产党。
十月革命之后,荷兰殖民当局担心马林激进的思想和在当地居民中的声望会引起革命。于是强迫其于1918年离开印尼。回到荷兰后,马林继续致力于发动工人运动,与荷共领导发生分歧,逐渐被边缘化。
助建中共
1920年,马林作为印尼共产党代表前往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二次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和民族殖民地问题委员会书记。在会上,列宁对马林留下了深刻印象,决定派遣其前往中国,帮助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建立自己的政党。
1921年6月3日,马林乘坐阿奎利亚号(Acqulia)客轮抵达上海市。化名安德莱森(Andresen),公开身份是记者。他先是住进了永安公司楼上大东旅社,不久搬到公共租界麦根路(现淮安路32号)后又迁到汇山路(现霍山路6号)。
在中国期间,马林主持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及其后的一些会议。
中共一大结束后,陈独秀从广州回沪主持中央工作,马林作为国际代表也经常协助。此时,马林力劝中共应接受共产国际的经济援助,陈独秀出于自尊开始不愿接受。不久陈被捕,靠马林动用了共产国际拨给的几千元活动经费打通关系才得到释放,就此陈独秀感到中共在自身没有财政收入的情况下外援十分重要,同意参加共产国际。
牵线国共
马林根据在爪哇的经验,认为目前只有几十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应与号称拥有几十万党员的中国国民党合作,才能推动民族运动并使自身获得大发展。为此,他作为共产国际代表由翻译张太雷陪同,于1921年末前往桂林市会见了孙中山。马林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的可能性,并介绍了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孙中山马上兴奋地表示,这与他的民生主义原则相符合,自己虽不信奉马克思主义,思想却基本一致。此行虽然没有正式达成合作协议,却为后来孙中山确定“联俄容共”政策最早牵了线。
1922年7月11日,马林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提交了一个报告,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他访问过的中国国民党人士孙中山等情况。
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做出指示,让中国共产党立即把中央委员会驻地移到广州市,同时要求中国共产党与马林密切配合开展国共两党合作的有关工作。由吴廷康签署的这个指示,被仔细地打印在一块白色的绸缎上,缝进了马林的衬衣。
同时,在共产国际的安排下,马林还取得了一个可以堂而皇之活动的身份——《共产国际》和《国际新闻通讯》两份杂志派驻远东的记者。
1922年7月24日,马林第二次登上了赶赴上海市之路。到达上海后,马林又协助组织中国工人运动。开煤矿同盟罢工时,他不顾面孔容易暴露的危险,在中共党员陪同下深入矿区井下,同工人谈话并进行动员。
马林于1923年6月在广州市参加了中共“三大”,会上确定了用加入中国国民党的形式进行国共合作,这正好与他在爪哇的经验相近。不过,对于共产党人如何保持独立性及警惕国民党右派反共,马林未能很好地认识,因此与中共领导人产生很大的矛盾。
1924年,马林被召回,由吴廷康接替。马林返回莫斯科后,与共产国际东方部产生观点分歧,便辞职回国担任荷兰共产党的领导。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马林曾深有感慨地对熟悉的中国同志说:“中国问题,棋输一着,我们大家都有责任,今后应正视错误,努力前进”。
英勇就义
1927年,马林与荷兰共产党决裂,自组政党,并加入了托洛茨基组织的第四国际,期间一度被捕入狱。不久之后,马林及其政党又离开第四国际,转而同英国独立工党和西班牙马克思主义联合工人党结盟。
马林1933年在狱中当选为荷兰下议院成员,此后他一直利用此身份领导荷兰工人运动。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荷兰,马林随即解散自己的政党,转而组织抗击德国侵略的游击战,建立了马克思-列宁-卢森堡战线。马林编辑了秘密发行的报纸《斯巴达克》,鼓励荷兰人民奋起反抗侵略者。
1942年,马林和马克思-列宁-卢森堡战线其他主要领导人一道被纳粹德国抓获,4月13日被枪决。据称,他们临刑前仍然全体高唱国际歌。
主要成就
马林在中国的两年间,中共接受了共产国际的领导,而国共两党也开始了实质性的合作。他刚到中国时曾宣称,“要把中国最大的、真正的政党中国国民党建设成为一个群众性的政党”,为此,他为早期中共选择了一条与共产主义国际以及国民党的合作之路。
1922年8月28日至30日,在马林的提议下,中共中央在西湖举行了特别会议,专门讨论国共两党的合作问题,他向与会者传达了共产国际的八月指示。经过讨论,会议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会后,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张太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相继加入了国民党,并开始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西湖会议标志着中共政治主张的重大改变,即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中国国民党共事,国共合作迈出重要一步。
1923年6月12日—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马林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出席了会议。三大最终确立了国共合作的具体方针及政策。这为国民党在1924年1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做好了铺垫,预示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启动。
轶事典故
马林作为国际职业革命家,于1921年4月在奥地利维也纳领取前往中国 签证时被捕,获释后被西方列强的警方列为注视目标。马林在6月3日到沪后,向荷兰总领事馆登了记(否则就有被驱逐的危险),并以《地方经济学家》杂志驻上 海记者身份公开活动。不过密探们很快就掌握了他的行踪。
日本警视厅1921年6月底就得到情报说,“上海市支那共产党”近期将召集各地代表开会,随后通知了上海的英美法租界。至于情报的来源,估计是秘密检查了上 海的李达写往日本鹿儿岛县通知周佛海的信件。周佛海在日本时曾向同学们宣传过共产主义思想,很快引来警视厅监视,李达通知他到上海参加共产党成立会议的信很可 能受到邮检。
中共一大在上海的“李公馆”进行到1921年7月30日,正在讨论党纲时,突然有个可疑的陌生人闯入会场,自称找错了地方。有地下工作经验的马林马上宣布 散会,再改期改地点进行。代表们疏散不过十几分钟,法国巡捕便包围了会场进行搜查。李达后来回忆说:“假如没有马林的机警,我们就会被一网打尽。”
历史评价
张国焘:“他这个体格强健的荷兰人,一眼望去有点像个普鲁士王国军人。”“说起话来往往表现出他那议员型的雄辩家的天才,有时声色俱厉,目光逼人。他坚持自己主张的那股倔强劲儿,有时好像要与他的反对者决斗。他是一个老资格的社会主义者,曾在荷属东印度工作多年,同情东方被压迫民族,譬如他在上海路遇到一个外国人欺侮中国苦力,他竟挺身出来与那个外国人大打出手。但他的谈吐往往过分形容亚洲人民的落后,也有时谈到东方社会主义者的幼稚可笑,使人觉得他沾染了一些荷兰人在东印度做殖民地主人的习气。他是共产国际东方问题的权威,并以此自傲,有时还提到他曾和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二次大会中共同制订殖民地问题决议案的事。所有这些表现,使他自居解放的人看来,就觉得他具有社会主义的白人优越感。”
包惠僧:“他对卡尔·马克思、列宁的学说有精深的素养,他声若洪钟,口若悬河,有纵横捭阖的辩才……我们在他的词锋下开了眼界。”
李玉贞:“马林三次出入中国,参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并为第一次国共合作做了重要准备,是中共党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人物。”
参考资料
Henk Sneevliet.iisg.2024-01-02
党史故事每周学|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河源发布.2024-01-03
Henk Sneevliet.Military.2024-01-02
Henk Sneevliet.iisg.2024-01-02
三联生活周刊,马林登场.新浪网.2012-07-24
解密:陈独秀与马林的恩恩怨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07-04
马林来华促国共合作.腾讯网.201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