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口坡组
雷口坡组属于中三叠世中、晚期地层。最初命名地点在中国四川威远县雷口坡,故名。分布于川南、黔北。
简介
岩性为浅灰、深灰色泥质白云岩及石灰岩,夹页岩及石膏、岩盐,厚约700米。下部含真形蛤,上部含菊石亚纲。本组与下伏嘉陵江组呈整合接触(嘉陵江的下部可能属下三迭统多顶部)。
基本信息
命名:许德佑,1939年。
特征
层型:选层型四川威远县新场石油厂剖面,四川地质局二?一队,1963年测。
特征:以灰、黄灰等色薄—中厚层白云岩、泥质白云岩为主,夹灰岩及石膏层(或“盐溶角砾岩”),底部为杂色(黄绿、紫红)泥页岩、泥质白云岩。含瓣鳃纲及菊石等化石。下与嘉陵江组整合、上与须家河组或垮洪洞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分布:四川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