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桥
鲤鱼桥位于资阳市雁江区小院镇孙家坝,从这里发掘出的大量的旧石器时代 动物化石、植物标本以及打制石器,证明了这里曾经是蜀人先祖生活的乐土。
1962年成都理工大学刘兴诗教授开始到资阳考察,他认为资阳一级地阶含有大量动植物化石,并将这一设想告诉了四川博物院。1973年夏,四川省博物馆、成都地理研究所和成都地质学院勘探教研室在鲤鱼桥河的斜坡型岸边进行了试掘。效果明显。1980年12月开始,北京大学吕遵谔教授主持,在试掘点3米处发现了中华竹鼠、东方剑齿象、犀牛和水青冈、青周、川桂皮以及木姜子等化石。其中水青冈占71%,榆属占16%,可见当时鲤鱼桥畔水青冈成林,夹生樟树、榆树等乔木。同时还在第一层底部发现了乌木。更为可贵的是,发现了石器20件,其中石核两件、石片六件、石工具12件。经鉴定为旧石器时代遗物。
另外,鲤鱼桥出土陶器,经专家鉴定,比四川新都水观音、德阳三星堆出土新石器时代陶器要早,距今6000年
资阳人
编辑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属晚期智人。1951年在四川省资阳县城西黄鳝溪修建铁路桥时,在桥墩基坑中发现。同年由裴文中主持发掘,又出土1件骨锥。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
资阳人化石为一较完整的头骨。面骨保存有上颌骨的一部分。头骨较小,表面平滑圆润,额结节和顶结节都明显突起,额部较丰满。头骨内面骨缝几乎全部愈合。说明属一老年女性个体。其基本特征和现代人相似,但也保留了若干较原始的性质。如眉嵴比同龄同性的现代人显著,两内侧端几乎相连;前点位置较现代人的靠后;骨鳞部较低矮而平整,弧度较现代人小,从而表明其脑量不大。因而被认为是晚期智人阶段的化石。骨锥底部缺失,残长10.82厘米。锥尖钝而光滑,呈深褐色。锥身有刮削加工的条痕。
与资阳人化石伴出的哺乳纲化石主要有鬣狗科、虎、马、中国犀、猎、、水鹿、大额牛和东方剑齿象等。原研究者认为,这些动物化石分属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两个时代,人类化石与后者同时。
刮削器
编辑
刮削器是石器时代人们用石片制成的一种切割和刮削工具。用途很多,主要是在分割禽兽的肉时使用,可以用
鲤鱼桥出土刮削器
来切割肉、刮掉骨头上的肉。另外也可以用来制作木制品、竹制品,比如刮去树皮制作棍棒,制作箭等。
鲤鱼桥文化
编辑
鲤鱼桥出土的石制品打片,与蒙溪石虾子、沙嘴、安岳龙台场、白水乡采集石器非常一致,而与富林文化、铜梁区文化差异很大,因此,吕遵谔教授等将以鲤鱼桥为代表,把蒙溪流域、涪江支流琼江安岳段发现的旧石器,统称为鲤鱼桥文化。鲤鱼桥的发掘结果,为后来在四川省各地寻找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提供了实物资料和地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