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梦幻闪蝶

梦幻闪蝶

梦幻闪蝶(学名:Morpho deidamia)是一种分布在新热带地区的凤蝶总科,共有11个亚种。前足相当退化,短小无爪。前翅R脉5条,常共柄。卵半圆球形。美国白灯蛾头上有突起,体节上有茎刺,腹足趾钩1至3序中列式。蛹为垂蛹。雄闪蝶属的翅上有绚丽的金属般光泽,这与其翅膀上有各种形状的鳞片有关,闪蝶的鳞片结构复杂,细微结构是由多层立体的栅栏构成,当光线照射到翅上时,会产生折射、反射和绕射等物理现象。翅的底面具有成列的眼状斑纹。生活史包括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期,卵呈半球形,幼虫一般群集生活,主要取食豆科,分布于巴拿马共和国秘鲁玻利维亚,巴西南美等国家。梦幻闪蝶的名称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利科梅德斯国王的女儿迪达米亚。

形态特征

梦幻闪蝶共有11个亚种,似亚种不同翼展为15.0~17.0厘米。大型华丽,这种凤蝶总科底色是黑色,蝶翼上具有广阔的彩虹色般的蓝色条带。前翅黑色,在边缘上有一条白色的小斑点链,翅膀上有一片非常辉煌广泛的条形蓝色区域。底面是深褐色并具大理石纹,有3个非常大的眼睛纹。后翅是明亮的蓝色,也具大片的金属光泽的蓝色区域,底面是深褐色和并具大理石纹,蝶翼上有4个非常大的眼睛纹。身体深褐色。性别差异:雌蝶为深褐色,在周缘有黄色斑点链,中间的是一个非常广泛的黄色区域。雌蝶有没有辉煌的青色鳞片,但大于雄蝶。雄性上表面基部呈亮钢蓝色,翅膀的远端区域呈淡蓝色。但是雌性的近端区域变暗,宽阔的黑色,但有强烈的金属反光。前翅有三个白色中央点,淡蓝色限制在相对较窄的中央区域。

两性异形,雄蝶具闪亮的金属般的蓝色光泽,触角细长,约是前翅长度的三分之一。腹部较短,翅底面褐色,有条纹及成列的眼斑,但眼上无毛,雄性前足跗节上张毛,后翅中室开式。闪蝶属闪光的原因是凤蝶总科翅膀上密布着含有多种色素颗粒的鳞片,鳞片上微细的色彩脊纹越密,产生的闪光也越强。闪蝶的鳞片在结构上则更为复杂,当光线照射到翅膀上时,会产生折射、反射和绕射等物理现象,在光学作用下产生了彩虹般的绚丽色彩。

栖息环境

新热带界热带雨林出没,如亚马孙河原始森林,也适应如南美干燥的落叶林和次生林林地。飞行迅速。雄蝶有领域性,翅膀反射出的金属光泽是向其它雄蝶表示其领域范围。

生活习性

日间活动,飞翔敏捷,和其他鳞翅目昆虫一样,也是完全变态。生活史包括了卵、美国白灯蛾、蛹、成虫四个期。它们的卵呈半球形,幼虫具有明显的彩色“毛丛”,且通常有一个尾叉,类似眼蝶亚科的幼虫。幼虫一般群集生活,取食各种攀缘植物,特别是豆科,若遇到危险,会从体内的腺体发出刺激性气味,驱走捕食者。蛹的头部和翅上有各种突起,属于带蛹。宿主多为堇菜科忍冬科、杨柳科、桑科榆科、麻类、大戟科茜草科等植物。成虫不好访花,常以吸食坠落的腐果,粪便等汁液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巴拿马共和国秘鲁玻利维亚和巴西,圭亚那合作共和国委内瑞拉

生长繁殖

闪蝶属完全变态的昆虫,即一生会经过四个阶段:卵、美国白灯蛾、蛹、成虫。

闪蝶卵一般为半球形,表面有蜡质壳,防止水分蒸发,一端有细孔,是精子进入的通路。成虫会将卵产于其寄主植物或嫩芽上,即闪蝶幼虫会进食的植物,为幼虫准备好合适的生长地点。

幼虫

闪蝶幼虫为毛虫,孵化出后要吃掉大量植物叶子,随着幼虫生长,一般要经过4至6次蜕皮,幼虫每次脱皮为一龄,并把旧外壳吃掉。

闪蝶幼虫完全成长后便会停止进食,到处爬行着寻找一个适合的结蛹地方。闪蝶属凤蝶总科的蛹是头下尾上的悬吊着,称为悬蛹;它们会把身体拉长量度周围的空间是否足够破蛹羽化时顺利展开翅膀。当找到结蛹的地方时,闪蝶会在该处吐丝,将身体末端固定在丝上,闪蝶美国白灯蛾会在叶子背面隐蔽的地方结蛹,然后逐渐变硬,成为前蛹。约一天后,前蛹脱去幼虫外皮,露出蝶蛹。蛹内幼虫的器具会逐渐分解,然后重新组成闪蝶的身体。

成虫

闪蝶的成虫性成熟后,在蛹中沿着头和胸破壳钻出,刚羽化的蝴蝶翅膀皱褶和腹部膨胀,这时的蝴蝶无法躲避天敌,翅膀展开后,闪蝶就可以飞翔了,闪蝶的前后翅不同步扇动,成虫以腐烂果实的汁液为食物。

亚种分化

物种保护

未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0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未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保护动物。

未列入《野生动植物种贸易欧盟监管法规》(EU regulation on trading with 物种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文化影响

在动漫《无爱之战》中,经常围绕着宗美的蝴蝶可能是梦幻闪蝶的雄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