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勒
于勒,是法国作家居伊·德·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于勒本生活在法国勒阿弗尔,年轻时因为败了家产,还挥霍了属于哥哥菲利普·蒙巴顿的部分后,被赶出家门;之后他到美洲闯荡,发了大财,成为大家的“希望、福星”;最终于勒生意失败破产,沦为一个衰老穷苦的水手,在船上遇见哥哥一家人,他们对落魄的于勒恶语相向,并狠心地改乘另一艘船,弃他而去。作者通过于勒的故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至上的扭曲心理,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人与人之间的冷酷无情。
人物形象
体貌特征
于勒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被作者描绘成一个落魄的乞丐形象,衣服褴褛,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所处时代
在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生活在法国19世纪后期,当时资产阶级不仅和工人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而且也和小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激烈起来。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已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拜金主义”成为整个社会的流毒,甚嚣尘上,腐蚀、毒害着广大群众。
性格特点
1.懒惰、自私、不负责任
于勒年轻的时候放荡不羁,不务正业,将父母留给自己的遗产挥霍一空,而且将哥哥菲利普·蒙巴顿的那一份也占去了一部分。
2.对家人牵挂
于勒被亲人赶出家门漂泊海外,心中仍然保存着对家人的牵挂和希望回报家人。
3.自尊心强
于勒虽然很快破产,但他没去偷、抢,也不愿回到兄嫂身边,而是选择通过劳动来勉强换取基本的生存所需,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
主要经历
于勒年轻的时候,因为败光了自己应得的那份家产,同时还连带着哥哥菲利普的部分挥霍了不少,被赶出家门。
之后于勒前往美洲,于勒写信给哥哥菲利普·蒙巴顿说赚了点儿钱,发了财就会回勒阿弗尔,并希望能够赔偿菲利普的损失。这封信成了菲利普夫妇家里的福音书,菲利普的妻子克拉丽丝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对于于勒回国这桩事,菲利普夫妇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于勒的钱置一所别墅。
结果于勒不但没能发财,还变得穷困潦倒。于勒只得祈求一艘法国商船的船长收留,并且在船上贩卖牡蛎科。菲利普·蒙巴顿全家去哲尔赛岛游玩的途中,偶遇了衣衫褴褛、满脸皱纹的于勒。菲利普·蒙巴顿夫妇并没有与于勒相认,反而怕收于勒拖累,他们改乘其他船离去。
即便离家很近近,于勒也没有回家,而是选择在船上卖牡蛎为生。于勒表示,自己不愿回到亲人身边,因为没钱还给他们。
人物关系
人物分析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从一开始十分厌恶于勒,称他为“全家的恐怖”;后来得知于勒发财后,菲利普夫妇无比期盼于勒回归,称他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最后,菲利普·蒙巴顿夫妇在船上发现于勒并没有发财,生活相当贫苦,直骂他“这个贼”“那个讨饭的”。不断变化的称呼和情感,不变的是菲利普夫妇对金钱的重视。作者通过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至上的扭曲心理。
于勒虽然年轻时有挥霍钱财的恶习,是自私的,应当谴责的。然而,于勒被亲人赶出家门漂泊海外,心中仍然保存着对家人的牵挂和希望回报家人, 这又是他值得肯定的一面。 于勒经历了家人的唾弃,海外的漂泊,最终沦为一个衰老穷苦的水手, 从这一点上看,于勒是人生的失败者。若瑟夫对衣衫褴褛、贫困潦倒的于勒叔叔产生了真挚深切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底层百姓饱受金钱折磨的同情,体现了莫泊桑的大爱思想。
人物评价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敏:于勒作为圆形人物其性格的发展性则体现得尤为明显。虽然在文中他基本上是作为线索出现的次要人物。但是恰恰是这位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浪荡公子,随着岁月的流逝变迁,转变成为一个重视亲情、自食其力、替人着想的好人。
参考资料
居伊·德·莫泊桑 Guy de Maupassant.豆瓣读书.2023-11-23
我的叔叔于勒.百家号.202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