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姊妹婚
妻姊妹婚,是指男子同时以两个或多个姊妹为配偶,或者在妻子去世后续娶其姊妹的行为或习俗。此在一夫多妻制社会中经常出现。
历史沿革
中国最早记载的妻姊妹婚为舜帝同时娶尧的二女娥皇、女英为妃。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婚姻经常为姐妹同嫁一夫。如《尔雅·释亲》载“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後生为娣。”,郭璞注“同出谓俱嫁事一夫”。后来又变化成以同姓宗女(侄娣)陪嫁,称为。后世比较著名的姊妹同嫁一夫包括:王娡与王儿姁、赵飞燕与赵合德、周宗与小周后。清朝后宫中为姐妹关系的有孝惠章皇后和淑惠妃、珍妃与端康皇贵妃等。此外,蜀汉后主刘禅娶张飞的两个女儿,曹操将三个女儿嫁给刘协,以及孝庄文皇后和博尔济吉特·海兰珠也是历史上著名的妻姊妹婚例子。
景颇族有妻子死后男子续娶其未婚姊妹的风俗。北美洲的纳瓦约族美洲原住民传统的一夫多妻婚姻中,也经常有同时娶姐妹的。
风俗
婚姻习俗的一种。即一个男子在与某家的长女结婚后,可有娶妻子的达到结婚年龄的妹妹们为妻的权利。此词源于拉丁语“soror”,即姊妹。这种婚俗是原始社会群婚的一种残余形式,在母系制(见母系氏族制)后期开始流行,在阶级社会中长期保留下来。美国民族学家L.H.路易斯·摩尔根首先记述了至少40个北美印第安部落的妻姊妹婚例。英国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詹姆斯弗雷泽搜集了在世界各地流行的这种婚俗,并称之为妻姊妹婚。在许多民族中,这种婚俗也表现为夫可以或必须娶亡妻的未婚姊妹,而后者也有嫁给他的权利和义务。亚洲的维达人、泰米尔人、苏联东西伯利亚的科里亚克人,非洲的班图人,以及大洋洲的一些部落都行此俗。北美洲纳瓦霍美洲原住民有同时娶两个以至三个姊妹为妻的。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行媵娣制,妹随姊嫁一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独龙族在固定的通婚集团之内,几个姊妹可同时或先后共嫁一夫,在妻妹还未达到婚龄时,男子则送刀、布、猪、牛等为定礼,待其成年后再娶。也有因妻子不育而娶妻妹,或妻死续娶妻妹的。景颇族、苗族、维吾尔族的男子曾有娶亡妻的未婚姊妹为妻的习俗。流行这种婚俗的地区多同时行夫兄弟婚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