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尔万沙宫殿
希尔万沙宫殿(阿塞拜疆语:Şirvanşahlar sarayı)是位于阿塞拜疆巴库内城的一座著名古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誉为“阿塞拜疆建筑之珍珠”。该宫殿始建于15世纪,由希尔万沙王朝建造,与少女塔一起,组成了一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历史建筑群。宫殿内部包括主楼、会议厅、陵墓、国王的清真寺、塞义德·亚赫约·巴库维的陵墓(被称为“德尔维什陵墓”)、东门、穆拉德门、水库和浴室遗址。宫殿周围曾有一座城墙,因此,它曾是巴库堡垒的内部坚固之地。尽管目前没有城墙的遗迹在地面上,但在20世纪20年代,人们仍然能在宫殿东北侧区域辨别出一些塔和城墙的遗址。宫殿本身没有保存下来的铭文,因此,它的建造时间是通过其他建筑留下的铭文确定的。这些建筑包括陵墓和国王清真寺,分别在845年和846年建成。宫殿、陵墓和清真寺都是用同一种材料建造的,石板和石墙的格子均相同。宫殿的主要建筑在不同时间建成,但它们之间却具有统一的比例、节奏和基本建筑形式的比例关系。建筑师们依赖于希尔万-阿布歇隆建筑学派的传统。1964年,宫殿被宣布为博物馆保护区,并受到国家保护。2000年,该建筑群,连同历史城区的城墙和少女塔,被列为世界遗产。希尔万沙宫殿出现在1994-2006年阿塞拜疆10,000阿塞拜疆马纳特纸币的正面,以及自2006年起发行的10新马纳特纸币的正面。
概述
希尔万沙宫殿(阿塞拜疆语:Şirvanşahlar sarayı)是阿塞拜疆的一个著名古建筑,位于巴库内城。
城市简介编辑本段 阿塞拜疆共和国首都,里海一个大港口,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第一大城市。位于里海西岸阿普歇伦半岛南部。其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人口近170万,阿塞拜疆盛产石油和棉花,阿塞拜疆人骄傲地称之为“黑金和白金”,共和国的国徽上刻着石油井架与棉铃图
案,是这个国家两大经济支柱的象征。实际上,巴库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其最早的历史可追索到公元5世纪,18世纪成为巴库汗国的都城,1806年并入俄罗斯,1920年成为苏联阿塞拜疆的首都。直到20世纪初,巴库还是一座落后的城市,城里没有树木,满街烟尘滚滚。俄国十月革命以后,随着里海石油的大规模勘探开发,巴库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逐渐建设成为一座高楼林立、绿树成荫的现代化城市。1940年,巴库的石油生产达到高峰,其产量占当时苏联总产量的71.5%。此后,巴库原油产量开始下滑,但直到1950年它仍然是苏联的第一大油田,石油产量占苏联总产量的39.2%。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储量日益衰减,原油产量在累计开采12亿吨之后走向衰退,生产形势急转直下。1955年原油产量占全苏联的比重降为15%。1970年跌至5%左右,到80年代,其所占比重不到2%,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的发展速度大为减慢,地位不断下降。
作为阿塞拜疆首都的巴库,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而且也是重要的石油基地和经济中心。早在公元10世纪,这里就已开始挖井汲油;以巴库为中心的阿普歇伦半岛及其附近海底成为世界著名的石油产区之一,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世界工业化开采石油始于1877年,而阿塞拜疆早在1873年就已打出第一口油井。20世纪初,巴库油田产量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油田。1901年石油产量几乎占世界石油产量的一半,成为南高加索工业中心和俄国石油基地。从那时以来,巴库便一直以“石油城”而闻名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