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龙玖
程龙玖,男,1978年出生,现为安徽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参考资料中有不同的职称和导师身份描述,需要进一步核实。
人物经历
1997.9~2001.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化学学士、计算机学士学位;
2001.9~2006.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 理学博士学位(化学信息学);
2006.7~2008.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微尺度国家实验室 博士后研究(理论与计算化学);
2008.8~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分析化学,化学信息学方向)。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为化学信息学和计算化学,为计算机科学、物理学与化学学科的交叉。
主要内容为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数学物理模型,以解决化学学科中一些比较关注的问题。
主要研究兴趣如下:
1) 全局优化算法用于能量及结构优化问题;
2) 纳米团簇的能量优化与结构、性质的理论研究;
3)团簇能量 landscape 的描述与表征;
4) 分子力场设计与拟合;
5) GPU计算(利用图形显卡进行科学计算)。
主要贡献
已发表SCI论文10多篇,被引用100多次。提出的DLS算法是目前最高效的团簇优化算法,提出的改进Morse 势首次在数学上统一了Lennard-Jones 和Morse 这两种经典的对势函数。
2013年6月 提出了“超级共价键模型”来描述金属团簇的电子结构。
从安徽大学获悉,由该校程龙玖博士和中科大杨金龙教授组成的团队,在金属团簇电子结构领域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超级共价键模型来描述金属团簇的电子结构,通过超级共价键模型首次从电子结构角度解释了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从而有望解释近百年来一直困扰理论物理化学家的合金性质难题。相关研究近日分别以快速通讯形式发表在美国物理协会《化学物理》杂志以及英国皇家化学会《纳米尺度》杂志上。
团簇是由几个乃至上千个原子通过物理或化学结合力组成的相对稳定的聚集体。近年来的实验及理论研究表明,具有特定价电子数目的金属团簇在电子结构及化学反应等方面,都与对应的简单原子十分类似。程龙玖团队的研究表明,14个、10个以及8个锂组成的金属团簇在分子轨道形状及成键方式上跟氟气分子、氮气分子以及甲烷完美地相似。另外,具有26个金原子核心的巯基保护的金团簇的电子结构稳定性一直困扰着理论化学界。该模型认为,金属团簇可以模拟简单分子,形成超原子分子。在超原子分子团簇中,超原子通过共享部分原子核和价电子形成超级共价键结合在一起。传统观点认为金属团簇中的电子可以自由地在整个团簇中离域,而整个团簇可以看作一个超级原子。超级共价键模型打破了这一传统观点,认为电子并不会在整个团簇中离域,而是分属于多个超级原子,并且超级原子之间通过共享电子对形成超级共价键。
国外同行对该项研究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其中一位审稿人说,利用超级共价键理论,人们可以像组装原子成原子晶体一样组装超原子成超原子晶体,为新型团簇组装材料的设计开辟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