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羊鹦鹉属
啄羊鹦鹉属(学名:Nestor)是鹦鹉科Strigopidae中两个现存属之一,包括两种现存鹦鹉物种及至少两种已灭绝物种。
分类与进化
啄羊鹦鹉属与卡卡波和已灭绝的Nelepsittacus属的鹦鹉一起,构成了鹦鹉总科Strigopoidea。这是一个在它们辐射之前就与所有其他鹦鹉目分离的古老群体。2012年,Leo Joseph和合作者提出啄羊鹦鹉属应该被归入其自己的家族Nestoridae,但这一提议尚未被世界鸟类名录所采纳,而是将啄羊鹦鹉属与卡卡波属一起归入Strigopidae家族。
外形特征
啄羊鹦鹉属共有二种鹦鹉:啄羊鹦鹉体形大,羽毛丰厚,主要呈橄榄绿色,每片羽毛均带有黑色滚边;头顶和颈部为黄绿色,每片羽毛中均带有深色的放射状条纹;喙又粗又长。卡卡鹦鹉是啄羊鹦鹉的表亲,外表和啄羊鹦鹉非常相似,有着弯曲的鸟喙和暗淡的羽色,前额、头顶、颈部为灰白色;有时候有些羽毛尖端带有深绿。
栖息环境
这二种鹦鹉均是新西兰境内特有的鸟种,生活于险峻寒冷的高山地区,生活在稀木灌丛中。由于它们时常发出类似“Keeaa”的沙哑叫声,因此得名。由于卡卡鹦鹉大多在地面上活动,用双脚跳跃式前进,动作滑稽逗趣,因此又被称为“高山上的小丑”。因为栖息的环境相当险恶,加上食物有限,使得它们发展出独特的生活习性和个性。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新西兰山区森林、以及亚高地灌木从林区,介于300米到2000米的高地;也时常出没于山区露营区。在繁殖季它们大多成对或是组成至多10只的小群体;到了秋天,幼鸟们会组成高达100只的族群。生性活爱玩,相当容易信任人类并且十分好奇,乐于接受任何人手中的食物;平时喜欢在地面活动,破坏力十足,时常对汽车的橡胶轮胎和雨刷、露营小屋、和营区的设备造成严重的损害;有着季节性迁移的习性,有些鸟甚至会居住于雪线上的高度。
分布范围
分布于新西兰上的山区、墨尔本、海拔600-2000米的南岛高山中,从马尔堡区、尼尔逊到峡湾区都有其踪迹。此外,啄羊鹦鹉属还包括了分别来自澳大利亚诺福克岛和新西兰查塔姆岛的两种已灭绝物种。
繁殖方式
在野外主要的繁殖季为7月到隔年1月,会在岩石之间的缝隙、树木根部下方以及枯死树木的缝隙中筑巢;人工豢养的啄羊鹦鹉相当容易繁殖,一次会产下3到4枚卵;孵化期为29天,幼鸟羽毛长成约需10周,幼鸟离巢独立后数周就应该和亲鸟分开。
亚种分化
保护级别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易危(VU)1种;濒危(EN)1种。诺福克卡卡和查塔姆卡卡在近代已经灭绝,诺福克卡卡的最后一只已知个体在1851年后某个时间在伦敦的圈养中死亡,只有少量的皮毛幸存。查塔姆卡卡在欧洲人到来之前的波利尼西亚人抵达该岛后灭绝,时间在1550年至1700年之间,只有亚化石骨骼的记录。大陆卡卡被列为濒危物种,凯亚鹦鹉被列为易危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