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青闸遗址
杉青闸遗址位于嘉兴城北运河段。杉青闸是嘉兴市运河历史上重要的水利设施及管理机构之一,为运河入浙第一闸。现围绕杉青闸,分布有分水墩、秀城桥、秋泾桥、落帆亭等。
简介
杉青闸是古代大运河上的著名水闸,亦称“杉青第一闸”,位于嘉兴城北运河段。原为运河上控制水流的重要设施,建于北宋之前,在管理船只、节制流速和灌溉农田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运河的开掘于隋唐时设置,由朝廷直接派官员管理,因此建有官署。杉青闸是赵昚赵的诞生地,《宋史·孝宗纪》:“建炎元年十月戊寅,生帝于秀州杉青闸之官舍。”“杉闸风帆”为“南湖八景”之一。明代李肇亨有诗句云:“柳枝沙岸夕阳边,依旧帆卷暮烟。”《嘉兴市志》记载杉青闸旁有落帆亭,因有杉青闸的存在,船至闸前便要落帆,是为内河与外河的一个分界处。古时迎送官员友人,多在此处洗尘饯别。后来嘉兴市一段运河淤塞,杉青闸废。
主要设施
杉青闸是相传创建于秦汉间,北宋淳化初年(990年)废。宋时,有专管官吏负责管理杉青闸。宋元后,因水流变化,闸逐渐废。
分水墩
位于解放街道芦席汇旁,东北西南走向,面积为2850平方米。据地方志记载,此墩明清以前即有,是开浚城河时留下的土堆或堆土而成,当运河西来之水与秀水东南来之水在此汇合后,其中一部分通过分水墩南的夹河流入河,而大部分则随运河东流,这样运河之水大体保持平稳缓和状态,不至于突然湍急,并保证过往船只的安全,是嘉兴古运河上的一种水利设施。墩上有水天庵,始建于唐,清同治年间重修,2002年重新修小天庵,保存较好。
秀城桥
位于南湖区解放街道芦席汇,跨秀水。始建于景泰元年(1450),1944年12月重修。桥长36.5米,宽3.71米,拱矢高约5.5米,南北各有台阶27级和35级。今存望柱七座,其中桥顶三座素面无雕饰,桥南北侧四座雕刻莲花。桥顶石栏板刻花草纹饰,桥额镌“重建秀城桥”,纪年不详。桥联北侧为“帝道遐昌,兴水利而济涉;皇□(路)巩固,乐民便以成梁”。南侧上联已风化,下联为“凭眺一,是号秀城之胜概”。
秀城桥以依傍城廓、跨秀水得名。秀水系运河支流,据旧志称:“邑旧有秀水,世传间岁天和景明,则水漾五色,士子见多第美迁,常人亦获庆也。故邑因以名。”据此,秀城桥人文含量极为丰富,不只是一座桥而已。
秋泾桥
位于南湖区解放街道闸前街东端,跨秋泾河,距运河410米。原名迎春桥,数百年来为通向市郊塘汇的要道,是嘉兴市市域现存最高的一座单孔石拱桥,长 58.9 米,桥底宽 4.75 米,桥顶宽 4.1 米,弓跨 15.6 米,弓高6米。拱券石分节砌筑,金刚墙错缝顺砌,桥上有石护栏板。桥顶尚存石狮望柱二座,东西侧分别有素面望柱三根和二根。1981年10月,嘉兴市人民政府公布秋泾桥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秋泾桥始建年代不详,据康熙帝《秀水县志》记载,明崇祯十四年(1642)重建。清嘉庆十一年(1806),秋泾桥重修。抗战初,中国军队曾据守此桥与日寇激战,桥上留有侵略者的弹痕。
落帆亭
坐落在紧临运河西侧的南湖区新嘉街道原杉青闸路,取船只过闸落帆的实景命名。落帆亭原为杉青闸旁一座亭子建筑,运河上由苏州市进嘉兴市的帆船,过闸必落帆,故称“落帆亭”。后以亭为中心建成一处园林,仍以落帆亭命名,由于经运河往来人员众多,此地当时是官吏和过闸客商重要的游憩之所。清光绪《嘉兴府志》有载:“杉青闸,宋尝置吏,有宇及落帆亭。”
落帆亭始建年不详,地方志只记载赵顼熙宁初年(1068)由吕温卿重建。“文化大革命”时期,落帆亭遭到严重破坏,荷花池被垫平筑路,房舍成为居民住宅,仅存部分假山和太白亭等旧迹。1981 年,落帆亭被公布为嘉兴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 年,修葺、重筑落帆亭,包括亭四座、大小假山两座,总建筑占地面积 200 平方米。2011 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落帆亭是江南运河嘉兴段一处标志性人文景观,精致的景观建筑和巧妙的园林布局构筑了一处水乡风情特色鲜明的江南园林,古时迎送官员友人,多在此处洗尘饯别,文人墨客作诗描绘亭畔特有的风光,留下诸如“浓绿暗宫柳,肥红绽覆盆”,“柳枝沙岸夕阳边,依归帆樯卷暮烟”等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