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图书馆
苏州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03年,东吴大学的林堂落成,校图书馆迁入二楼东南部一大间,并成立图书委员会,卢赋梅先生聘为首任专职管理员。
截至2014年,苏州大学图书馆设办公室、公共服务部、文献建设部、信息咨询部、系统技术部、数字化建设部、读者服务部、古籍特藏部、科技查新站,职员16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 44人,博士生导师2人。现有校本部和东校区、北校区、独墅湖校区及阳澄湖校区5座馆舍,总建筑面积79850平方米。截至2013年底,已有纸本藏书382万册,其中外文图书22万余册、线装古籍14余万册,1949年前报刊2943种,中外文期刊纸本3385种。电子图书160多万册,外文电子期刊2.2万册,中外文数据库82个。高性能服务器65台,存储容量达340T,用户可全天24小时通过网络实现在线访问。
图书馆内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不仅成为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有力支撑,而且推动了苏南地区文献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苏州大学,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正在不断推向前进,攀升新的高度。
历史沿革
1901年3月8日东吴大学在苏州天赐庄其前身之一的博习书院旧舍正式开办,1903年林堂落成,图书馆迁入二楼东南部一大间,并成立图书委员会,聘卢赋梅先生为首任专职管理员,至1906年,已有中文图书3500册,西文图书350册。
1913年再迁孙堂二楼北206室,1921年特聘美国公共图书馆专业毕业的朗特(R.Longden)女士主持馆内事务,1924年又聘文华大学图书科首届毕业生黄星辉先生为副主任,同年,在上海昆山路新址的东吴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建成,有中文图书1000册和西文图书3000册。在方兴未艾的“新图书馆运动”中,东吴大学图书馆学习了欧美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理念,成立西文部与中文部,开始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
1926年聘黄星辉先生任主任,葛受元先生为副主任,图书馆得到扩充,完成了由传统书院藏书楼向近代大学图书馆的转型,走上“本土化、中国化、人文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到1935年东吴大学本部图书馆藏书约4万册、法学院图书馆藏书3万余册,名列省内大学图书馆第三,于全国大学图书馆大馆之中。
抗日战争时期,东吴大学分徙沪、蜀办学,图书散存多处。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复校,对图书馆加以建设,至1947年,藏书约5万册。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在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私立江南大学等院校的部分系科基础上组建苏南师范学院,更名江苏师范学院,图书馆当时有工作人员7人、藏书23万册,并建成了1940平方米的独立馆舍,1982年学校更名为苏州大学,1995~2012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苏州大学医学部、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先后并入,图书馆获得大发展。
开放时间
苏州大学图书馆借书处和各阅览室开放时间如下表所示。国家法定假日开放按学校值班时间;寒暑假开放时间另行安排。
馆藏布局
截至2014年,苏州大学图书馆共有5个分馆,分布于五个校区,各分馆的馆藏根据校区学科分布情况各有侧重。
本部图书馆
本部图书馆,位于校本部中央,共有五层,整个建筑成“口”字形,2003年9月改扩建竣工并投入使用。截至2014年,建筑面积14500平方米,本部图书馆的收藏重点是理科类书刊,馆藏有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农学等类书刊50多万册,中外文报刊848种,拥有大型数据库50多个,是苏南地区文献中心。
整个馆舍的东面是行政办公区、南面是业务工作区、西面是读者服务区、北面是书库。业务工作区的一楼为文献建设部,主要负责全馆的文献采购和编目工作;二楼为信息咨询部、信息检索室和信息培训教室,负责为广大读者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包括代查代检、查收查引、原文传递、科技查新以及检索培训等服务项目,有检索终端80台;三楼为技术部,负责全馆的网络技术与现代化设备维护;四楼为数字化部,重点负责把纸质文献数字化,以及数字资源的整合等。
读者服务区的一楼为共享大厅,设总咨询台、院士风采廊、电子宣传屏、 OPAC 查询区、图书外借处、服务中心、休闲阅览室等;二楼设新书阅览室、苏大文库和自修室,截至2014年,总阅览座位346个。三楼设期刊阅览室和自修室,截至2014年,总阅览座位296个。四楼电子阅览室(分上网区和视频点播区),设128个上网座位、64个视频点播座位和若干个无线上网座位(读者可自带网卡和手提电脑,免费进行无线上网);五楼为学术报告厅,可举办各种会议、报告和学术讲座等,设座位242个。
敬文图书馆
敬文图书馆位于苏州大学东校区内,东依苏嘉杭高速公路通道,西傍古护城河,与本部图书馆隔河相望,嵌于工业园区与古城区之间。
由香港特别行政区爱国实业家朱敬文先生捐资兴建,始建于1989年,建成后于1992年2月28日正式开放。该馆为均高4层、俯视呈侧“日”字形的回廊式通用建筑。回廊环抱着两座独具江南风貌的园林式庭院。馆舍明亮而雅静,服务功能较为齐全。截至2014年,该馆建筑面积近9000平方米,馆藏文史哲各类文献逾60万册,在为全校文科各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服务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敬文图书馆一楼为样本阅览室,截至2014年,设48个阅览座位,提供自建馆以来入藏的文科各类留存样本图书20多万册的阅览服务。二楼为借书处及电子阅览室,借书处辟为“中图法分类号”及“科图法分类号”两大流通书库,近20余万册图书全开架借阅,电子阅览室设有80个阅览座位供读者刷卡上机;三楼分为报刊阅览室和自习阅览室两部分。报刊阅览室设120个阅览座位,读者可阅览800多种现订报刊及近4万册报刊合订本,并可享受代理复印服务。敬文馆共配公共查询机10多台分布于借书处及各阅览室,提供馆藏及借阅信息查询,网上书刊征订、续借等服务。
炳麟图书馆
炳麟图书馆位于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由美籍华人实业家唐仲英先生捐助,并以其父亲的名字命名的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型似“水晶莲花”,截至2014年,图书馆占地2.42公顷,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地面8层,地下一层,可藏书75万册,收藏以人文艺术类、古籍特藏类书刊为主,以化学化工、生物医学等类见长,共有阅览座位约两千余个,中外文报刊1500多种,数据库60多种。炳麟图书馆通过网络与本部馆、东区敬文馆、北校区馆以及相关院系资料室共建共享,共同构成学校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图书馆一楼为总书库(包括借书处)。提供图书借还、读者办证、挂失、补证、注销等服务。二楼为咨询台、咖啡吧、展示厅。为方便读者快捷使用炳麟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大厅设有公共查询区,提供书刊信息检索服务。三楼为新书阅览室、期刊阅览室。截至2014年,新书阅览室有阅览座位216个,提供新书的短期外借和阅览服务;期刊阅览室有阅览座位184个,报刊1300多种以及近五年的中文合订本。四楼为电子阅览室。拥有机位450多座,集读者上网,信息咨询、文献检索教学、实习于一体。五楼为社会科学阅览室和自然科学阅览室。社会科学阅览室(艺术阅览研究室)着重收藏艺术类图书和现刊。自然科学阅览室(外文阅览研究室)主要收藏外文图书和期刊。夹层设有教授研究室。六楼为古籍、特藏阅览室。截至2014年,拥有线装古籍图书14万册,其中有甲种、乙种善本820部计6953册,收藏特色为古代江南特色藏书和地方文献资料;1949年前出版的图书2万多册、报刊2943种,多有国内稀缺图书与报刊;平装古籍丛书、港台版文史类丛书及中华再造善本等2万余册。七楼为图书馆办公区域。
2007年12月14日,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颁奖大会、鲁班奖创立20周年纪念大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苏州大学新校区炳麟图书馆等95项工程获2007年度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
2014年,网友评出了“全国超美的50个高校图书馆”,其中苏州大学炳麟图书馆名列第一。
北校区图书馆
北校区图书馆位于苏州大学北校区东侧,其前身为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图书馆,建于1978年,建筑面积2550平方米,呈T形结构。截至2014年,馆内现有藏书4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406种,报纸45种,阅览座位158个,馆藏文献以机电、纺织材料等工科大类图书以及纺织、印染、服装设计、机械设计、电气自动化等中外文期刊为主。
图书馆一层为门厅、图书外借处、书库;三层为期刊阅览室、期刊库;四层为阅览室和主机房。
阳澄糊校区图书馆
阳澄湖校区图书馆位于阳澄湖畔,其前身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图书馆,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截至2014年,共有藏书40万册,阅览座位约1700多个,中文报刊近1000多种. 馆藏文献以轨道交通、机电等工科大类图书中文期刊为主。
图书馆一层南面为办公区,中部为密集书库、采编室和主机房,北面为过刊室东面为大小报告厅;二层为期刊阅览室、图书流通区、会议室;三层为期刊阅览室、书聊吧、电子阅览室、自习室。
部门设置
截至2014年,苏州大学图书馆共分十部一室一站,各部门设置及职能如下:
办公室:负责全馆财务、组织、人事、科研、文书、档案、办公设备和行政等方面的管理和业务统计,协助馆领导做好活动组织、宣传等工作,并指导各部门、各区馆的行政等工作。
公共服务部:负责图书馆整体形象的宣传与推广,包括文化环境建设、各类宣传材料的制作、《东吴图情通讯》的编印、公共场所的管理和布置;负责图书馆的部分接待与外联工作;提供复印、打印、电脑刻字等各种服务。
文献建设部:负责图书馆的纸质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的采访与购置,对入馆的纸质文献进行验收、分类、编目、加工及典藏等工作,并负责馆藏信息的宣传报道,编制联合目录等;合理使用经费、定期向馆长提交经费使用统计分析材料;负责馆藏文献资源的回溯及书目数据整理工作;做好文献的征集、交换、捐赠工作及与院系资料室的共建共享工作。
信息咨询部:负责开展信息调研及咨询服务,包括数据库的试用调研及利用分析、信息查询服务、文献传递服务、科技查新服务、网上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资源整合、图书馆主页的更新维护、数据库的数据维护和更新等、解答各类读者咨询、电子资源宣传和培训、计算机检索课教学,以及苏南地区文献中心工作。
科技查新站:负责科技查新、查收查引等有偿服务工作。
系统技术部:负责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的日常维护,镜像站、主页、邮件、视频等服务器系统的调试和运行,图书馆网络的构建和管理,确保全馆网络通畅,做好全馆现代化设备管理与技术支持工作等;负责全馆各校区电子阅览室的网络、设施及有关软件等技术支持工作,参与校园信息化及图书馆数字化等相关技术服务工作。
数字化建设部:负责自建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做好苏州大学学位论文、苏大讲坛、历代名人图像库、吴文化数据库、JALIS特色资源整合、非书资源及学者机构库等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以及与数字化项目相关的软件开发。制定数字资源建设规范,承担数字化项目的组织、立项调研、立项申报、平台设计开发、数据收集、加工、发布、结项、后期服务、项目完善等工作。
古籍特藏部:负责线装古籍、民国文献及影印出版的大型古籍丛书的管理、编目、阅览、咨询、修复等工作,开展古籍文献数字化与整理、研究出版等相关工作;做好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有关工作。
读者服务部:负责图书馆的图书文献外借、书刊阅览等工作,包括通借通还、书库管理、新书验收、读者证件管理、阅览室的开放和管理、读者咨询和导读工作、OPAC、RFID使用指导及文献资源利用分析。周开放时间不少于9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