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岩鼠
老挝岩鼠(学名:Laonastes aenigmamus)具有肥胖的身体、短短的圆耳朵、大大的眼睛、长长的尾巴。喜在多岩石地方活动,故名岩鼠。体型类似地松鼠,而习性颇似岩蹄兔,群居性,由一个成员负责放哨。主要以果实和种子为食。这种啮齿动物是被认为早已灭绝的、距今约有110万年的原始啮齿类动物,而在2005年4月,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泰国的生物学家们却在老挝发现了它们的踪迹,并抢先拍摄到了一些关于这种啮齿类动物的照片和图像。科学家们暂且将它命名为“老挝岩鼠”。
外形特征
老挝岩鼠体长21.2 - 28.5厘米;尾长12.3–16.1厘米。老挝岩鼠体长21.2- 28.5厘米,尾长:12.3 -16.1厘米,体型类似地松鼠,而习性颇似岩蹄兔,颅骨及下颌均为豪猪型,咬肌穿过大眶下孔,门齿和釉质层全为复系式,颊齿4个,脊形齿。具有啮齿动物粗短的腿,一个拉长的头部,小耳朵长圆,明显的胡须,有松鼠般的外观。紧凑的身体覆盖着长而柔软,浓密的皮毛,从暗灰色的颜色至黑色,底部颜色较浅。
雌雄外貌都非常相似,雄鼠的后脑勺毛发稍长,下降到肩膀上下颌只有1对门齿,喜啮咬较坚硬的物体;门齿仅唇面覆以光滑而坚硬的珐琅质,磨损后始终呈锐利的凿状;门齿无根,能终生生长。均无犬齿,门齿与颊齿间有很大的齿隙。下颌关节突与颅骨的关节窝联结比较松弛,既可前后移动,又能左右错动,既能压碎食物,又能碾磨植物纤维。有2~3列丘状齿尖或复杂的齿纹;以啃食树木为生的河狸则具有巨大而锋利的门齿和适于压嚼木质的阔臼齿。听泡较发达,盲肠较粗大。雌性具双角子宫,雄性的睾丸在非繁殖期间萎缩并隐于腹腔内。
老挝岩鼠外观很像黑鼠,但身上的毛又浓又密,有长须,还有松鼠似的大尾巴。老挝岩鼠行走的样子和步履蹒跚的鸭子有些相像,后足张开成一定角度,这种姿势非常适合攀岩。
栖息环境
非洲岩鼠(学名:Petromus typicus)是岩鼠科(Petromuridae)下唯一的一种,分布于南部非洲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目前确认有14个亚种。生活在一些干燥 温暖的有岩石的地带 .
生活习性
喜在岩石上晒太阳。群居性,由一个成员负责放哨。主要以果实和种子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老挝。
种群现状
美国科学家2004年在老挝中部的集市上发现的一种啮齿动物。外表介于松鼠与老鼠间,有长须,类似松鼠的尾巴。最初科学家认定它是一种全新的物种,并命名为“老挝岩鼠”。
但后来的研究表明,它是一种“灭绝”了1100万年后重新出现的一种动物,化石学名为“Diatomyidae”(中文译名原无,故仍名之为“老挝岩鼠”)。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野生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表示,这种动物在绝迹1100万年后再度现身绝对要比发现它是一个新物种更让科学界兴奋。实际上,一种动物时隔千万余年后再度出现,在科学界极为罕见,无怪乎古生物学家要将“老挝岩鼠”的出现称为是“拉撒路效应”(Lazarus effect)。
“老挝岩鼠”生活在人迹罕至的老挝原始森林,由于地处偏僻,政治动荡,几乎没人敢去那里。夏勒博士称该地区是“一片绝对神奇的仙境,”因为到过那里的生物学家发现了多种独一无二的动物。夏勒博士指出,这种古代啮齿动物发现所引起的关注“对动植物保护而言将具有重大意义。这样一来,老挝将为拥有这样一片生活着各种新物种的土地感到骄傲,我希望,这有助于对那片森林的保护。”当地人称这种啮齿动物为“kha-nyou”。通常,这种动物被当地人当作普通岩鼠,猎杀后剥皮,作为食品到集市上出售。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哺乳纲红色名录——濒危(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