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珍珠菜
小叶珍珠菜(学名:Lysimachia parvifolia),为报春花科珍珠菜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福建省、广东省、江西省、安徽、浙江省、四川省、贵州省、湖北、云南省、湖南省等地,生长于海拔300米至30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田边和溪边湿地。
形态特征
茎簇生,近直立或下部倾卧,长30-50厘米,常自基部发出匍匐枝,茎上部亦多分枝;匍枝纤细,常伸长成鞭状。
叶互生,近于无柄,叶片狭椭圆形、倒披针形或匙形,长1-4.5厘米,宽5-10毫米,先端锐尖或圆钝,基部楔形,两面均散生暗紫色或黑色腺点。
总状花序顶生,初时花稍密集,后渐疏松;苞片钻形,长5-10毫米;最下方的花梗长达1.5厘米,向顶端渐次缩短;花萼长约5毫米,分裂近达基部,裂片狭披针形,先端渐尖,边缘膜质,背面有黑色腺点。
花冠白色,狭钟形,长8-9毫米,合生部分长约4毫米,裂片长圆形,宽约2毫米,先端钝;雄蕊短于花冠,花丝贴生于花冠裂片的中下部,分离部分长约2毫米;花药狭长圆形,长1.5-2毫米;花粉粒具3孔沟,长球形[(26.5-29) × (18.5-20.5)微米],表面具网状纹饰;子房球形,花柱自花蕾中伸出,长约6毫米。蒴果球形,直径约3毫米。花期4-6;果期7-9月。
栽培
繁殖方法
珍珠菜属一般以插繁殖为主。扦插时期不限,全年均可进行,但以春秋两季扦插成活率较高。扦插时选健壮母株截取其带4-5芽约8-12厘米的枝茎,扦插于事先准备好的苗床中,入土约为茎枝的2/3。苗床不需施肥,以砂壤土为好。插后浇透水,保湿。春季约10天发根,冬季需2-3周才能发根。也可采用分株繁殖,分株繁殖时选取健壮株,挖出植株,用刀把各分枝切割开,即可定植。
田间管理
珍珠菜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为获高产,宜选择肥沃土壤。栽植前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翻地整平,高栽培,畦宽140厘米,株行距为(20-30)厘米×(30-40)厘米,每亩种植5000株左右。定植后及时浇定根水,促进生根。
珍珠菜属浅根性作物,根系吸收能力较弱,生长期间应加强肥水供应,才能获得肥厚嫩绿的叶片。干旱时需要早晚淋水,雨季注意排水防涝。一般每隔半个月追肥一次,每亩施7-10公斤尿素,以促进发棵。
采收
定植后40天即可陆续采收,摘取具5-6片嫩叶的嫩梢供食,第一次采收后由叶腋长出的新梢15-20天又可供采收。年亩产量可达5000-80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