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埃里希·宝隆

埃里希·宝隆

埃里希·宝隆(Erich Paulun),1862年3月4日生于德国东北部小镇帕瑟瓦尔克,是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创始人。他是一位德国医生,曾在上海市建立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和上海德文医学堂,为今天的同济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前身。

人物经历

宝隆随父母信奉基督教新教,出生后不久被带到沃尔芬比特尔,他父亲要在那里完成一项建筑工程。两年后父母因患肺结核双双去世,宝隆由亲戚抚养。

1882年9月22日,宝隆在沃尔芬比特尔获得高级中学毕业证书;同年10月28日,被在基尔的王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医学外科研究所录取,接受医学教育。

1883年4月1日至10月31日,宝隆在恺撒·亚历山大卫队第1步兵团第5连服役。

1884年7月19日,宝隆通过大学医预科考试。

1886年7月16日,通过攻读博士学位的口试。

1886年11月10日,宝隆被任命为波莫瑞第3步兵团少尉军医。

1887年8月27日,在完成关于脊椎骨折方面的学位论文后,宝隆在柏林被授予博士学位。

1888年1月24日,宝隆被提升为海军助理医生,至1893年5月22日,先后在皇家海军狼号、伊尔梯斯号炮舰上任上尉军医。伊尔梯斯号长期在东亚水域活动,在此期间宝隆认识了在上海开诊所的德国医生卡尔·策德里乌斯,在此后双方的通信中,宝隆提出了在上海建立一所给中国人治病的医院的想法。

从海军退役后,宝隆为提高外科手术水平先后在德国的两所医院工作,并继续到大学进修,同时开始筹措准备在上海开设医院的资金。

1891年,随舰来到上海市

1893年,宝隆再次来到上海,在策德里乌斯的诊所里当助手。

1899年,宝隆在德国领事馆的支持下,对中国官员施加压力,在白克路(今凤阳路)获得地基建立同济医院,初期医院设施主要由八国联军的伤兵医院遗留下来的设备组成。医院以“同舟共济”为理念,定名为同济医院,同时“同济”与“德语”(德国的)发音相似。宝隆担任院长,起初医院对中国人免收诊费,但药价昂贵,每天仅有十余人就诊。医院运营主要依靠中国政府每年拨款500两白银。

随着德国政府和民间的捐助,医院得以扩建,设立了12个病房,名声逐渐扩大。宝隆随后开始筹备建立培养中国医生的医学院,得到德国驻上海市外交官的支持。他们成立了“在中国促进德国文化工作委员会”,并于1906年建立了医学院基金会,获得德国资金和书籍捐赠。

1907年同济大学开办,1908年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即后来的同济大学。

1909年,宝隆因感染伤寒并发肾脏疾病,最终因尿毒症逝世于上海。他去世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更名为宝隆医院以纪念他,后发展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1955年随同济大学医学院迁至武汉市,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2003年6月16日,同济医学院为宝隆建立了半身铜像,并在附属同济医院门诊楼前塑造了全身铜像,以此纪念其作为同济医学的创始者。2004年9月,德中医学会设立宝隆奖章,表彰对德中两国医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个人,裘法祖和裘罗懿成为首届获奖者。

个人生活

1900年,宝隆和策德里乌斯的长女在德国结婚。宝隆夫妇在上海共生育5个子女。

参考资料

同济医院创始人埃里希-宝隆的铜像揭幕仪式(图).搜狐网.2024-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