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夹竹桃蚜

夹竹桃蚜

夹竹桃属蚜(Aphis nerii),为同翅目蚜科蚜属的一种蚜虫,常见于夹竹桃、黄花夹竹桃等植物上。这种蚜虫以成虫和若虫形式群集在嫩叶和嫩梢上吸食植物汁液,导致植物生长不良,严重时可造成叶片僵化、枯死和花形异常。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卵圆形。活体蛋黄色。玻片标本体表稍骨化,腹部节VIII有明显斑纹,触角节I、II、III端部及节IVVI黑色,喙节IIIV黑色,足股节端部、胫节、跗节黑褐至黑色,腹管、尾片、尾板及生殖板黑色。体表有明显网纹,腹管后几节有横瓦纹。气门圆形关闭,气门片稍骨化,节间斑不显。缘瘤不骨化,位于前胸及腹部节I及VII,有时腹部节IIIV有小型馒状缘瘤。中胸腹岔无柄。体背毛顶端稍钝。中额瘤隆起,顶端平,额瘤隆起高于中额瘤。触角有粗瓦纹。喙端达中足基节,节IV+V长锥形,有原生刚毛和次生刚毛。足光滑,有皱褶纹。腹管长筒形,有瓦纹和缘突、切迹。尾片舌状,中部收缩,端部骨化黑色,有粗刺突布满,有长曲毛。尾板半球形。

无翅孤雌蚜

体长约2.3mm,宽1.2mm,第八腹节有明显斑纹。中额瘤隆起,触角有瓦纹,腹管长筒形,尾片舌状。

有翅孤雌蚜

体长约2.1mm,宽1.0mm,头、胸黑色,触角较长,腹部第2-4节有小缘瘤,腹管长圆筒形。

生态习性

成群寄生马利筋夹竹桃属等有毒植物的茎叶间。在群体间常可见到共生的蚂蚁,或前来捕食瓢虫食蚜蝇科草蛉科等天敌的幼虫。各类蚜虫隶属於蚜虫总科中的10个科,台湾已知有267种纪录,本知识库仅介绍常见的其中3种。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台湾、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国外分布:朝鲜印度印度尼西亚,非洲,欧洲,南美,北美。在热带地中海气候地区广泛分布,波兰温室内和英格兰伦敦花园中也有报道。

繁殖

一年发生20余代,常以成若蚜在顶梢、嫩叶及芽腋隙缝处越冬。第二年4月上、中旬开始缓慢活动,并在原处繁殖扩大为害。全年均可见到此虫为害,但尤以5-6月间蚜虫发生数量最大,为繁殖盛期。在同一植株上同时见到无翅孤雌成、若蚜和有翅孤雌蚜,每头雌蚜平均能产若蚜25-30头左右,当气温高时,蚜虫多密集生活在蔽荫处,在11月中下旬可见到越冬的无翅成、若蚜。该蚜在一年内有二次危害高峰期,即5-6月,9-10月。7-8月因温度过高和各种天敌的制约,虫口密度低,危害也减轻。在气温20℃时,完成一代需7-8天。成蚜寿命15-21天。

防治措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