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壁山组
照壁山组是地质学上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由地质部第十三大队的第一、四、六中队成员朱诚顺等人于1958年命名。该组地层以上部的灰黑色粉砂质泥岩、砂板岩及灰色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下部则是灰、灰白色的层状石英砂岩,偶尔夹有砂砾岩或粉砂质泥岩。照壁山组通过平行不整合的方式覆盖在阿勒通沟组之上,同时整合在贝义西组之下。
形成与命名
照壁山组最初由朱诚顺、叶永正在1957年命名,后经高振家等人的研究和介绍。命名地点位于新疆尉犁县的照壁山地区,而参考剖面则分布在西山口及玉勒衮布拉克一带。在1957年的研究中,朱诚顺等人对中库鲁克塔格地区的地层进行了重新分类,将其中一部分岩层命名为照壁山岩系。然而,在后来的研究中,由于层位含义的变化,照壁山岩系一度被废弃,转而使用“贝义西组”的称呼。到了1977年至1978年,高振家、朱诚顺等人再次对该区域的层型剖面进行了测量和修订,最终确定了照壁山组的定义,即一套覆盖在阿勒通沟组之下的碎屑岩建造。
地质地貌特征
照壁山组主要由浅海相的碎屑岩组成,这些岩层以薄至中层状的形式出现。上部岩层主要包括灰、灰黑色及灰绿色的泥板岩、粉砂岩质页岩,以及细砂岩,并且有时会夹带砂砾岩透镜体。下部岩层则由灰色的中厚层状长石石英岩、粗砂岩构成,其中包括砾砂岩、泥板岩或细砂岩、粉砂岩。在某些地区,上部的细碎屑岩可能会转变为硅质岩或硅质粉砂岩。此外,照壁山组的细碎屑岩中还发现了微古植物化石。在西库鲁克塔格的西山口地区,照壁山组底部的灰绿色泥板岩中曾经获得过U-Pb同位素年代测定数据,表明其形成时间约为7亿5千万年前。照壁山组的分布范围广泛,从库尔勒北部的喀拉帖肯乌拉山一直延伸到西山口、阿勒通塔格,并继续向东扩展至尉犁县东北部的多个地区。该组岩性的变化较为稳定,厚度通常在360米至560米之间,但在个别地区,如兴地塔格北坡的坷斯坦布拉克到提克布拉大黄一带,厚度可以达到1192米。照壁山组与下覆的贝义西组在许多地方显示出整合的关系,或者是在一些贝义西组火山岩发达的地区,照壁山组的厚度会相应减少。在兴地塔格南部的牙尔当山地区,贝义西组火山岩的厚度达到了1407.8米,导致照壁山组的上部缺失,使得阿勒通沟组直接不整合在贝义西组火山岩之上。
参考文献
- 编撰者: 高振家
- 作者1:朱诚顺
- 年份1:1957
- 作者2:叶永正
- 年份2:1957
参考资料
新疆库鲁克塔格南华系砂岩碎屑组成对其物源及盆地演化的指示.百度学术搜索.2024-10-27
Neoproterozoic sequence stratigraphy and correlation in Quruqtagh area, Xinjiang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对比.百度学术搜索.2024-10-27
新疆的南华系及我国南华系的几个地质问题——纪念恩师王曰伦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百度学术搜索.202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