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新开岭战役

新开岭战役

新开岭战役是1946年10月上旬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场战役。当时,中国国民党调集10万重兵向辽东、辽南解放区进攻。在危急时刻,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简称“四纵”)将主力部队秘密集结于凤城市东北部的新开岭地区,阻击来犯之敌。此役中,四纵歼灭了第25师8000余人,俘虏了少将师长李正谊以下5000余人,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和弹药。这场战役被认为是东北民主联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

战争背景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在东北已调集正规军7个军,连同地方保安部队共约40万人,但由于战线很长,仍无力向东北民主联军发动全面进攻。遂采取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企图首先集中兵力消灭或驱逐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解除后顾之忧,尔后集中全力进攻北满,以占领全东北。10月中旬,国民党军8个师10万余人,分3路向南满解放区发起进攻。左路新编第1军和第52、第71军各1个师从营盘、兴京(今新宾)、柳河县向辑安(今集安市)、临江(今浑江区)方向进攻}右路新编第6军2个师和第60军1个师从大石桥市海城市向庄河、大孤山方向进攻,并迂回安东(今丹东);中路第52军2个师分别从桥头、本溪向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机关所在地丹东市进攻。

作战部署

此次战役,杜聿明集中了国军8个师的主力,分兵三路向民主联军南满解放区进攻,作战部署如下:右翼兵团新六军(辖第十四师,新编第二十二师之一团、欠第二零七师)、配属第六十军之第一八四师、保安第十支队由海城沿海大(孤山)公路两侧,以广正面击破当面之敌,攻占岩后,分向庄河、大孤山攻击前进,与中央兵团连系,将敌包围歼灭。中央兵团第五十二军(辖第二师、第二十五师、第一九五师),配属保安第一、第六、第十一支队──尔后增加第七十一军之第九十一师以主力与右翼兵团连系,由本溪沿沈安铁路、经连山关向凤城、安东攻击;第二十五师之一部,由清河城经赛马集,迂回连山侧北,尔后即沿沈安路以东地区前进,掩护主力侧背;另一部及第一九五师由新宾分向桓仁、通化攻击,牵制该方面之匪军,使主力作战容易。左翼兵团新一军之新编第三十师,配属第六十军之第一八二师之一部由柳河向当面之匪佯攻,使中央兵团作战容易,并相机协力收复通化。预备兵团新编第二十二师(欠一团)位置于海城附近,随战况之进展,适时策应各兵团之作战。

形势分析

此时的形式对南满解放区极为不利。民主联军4纵主力呈分散态势,其中,12师34团,36团扼守在摩天岭一线,准备利用地势阻击2师攻击,10师(11师32团)永陵,新宾一线,在沈阳市吉林省线上和敌195师作战,纵队司令员胡奇才率11师主力(欠32团)和纵队直属炮兵团在10师侧后小市、碱厂、赛马集一带,对25师设防,这样,4纵三个师从西向东梯次排开,整体态势极为被动,尤以主力10师离其它两个师为远,政委彭嘉庆在辽东军区开会,不仅部队分散,领导也是很分散的。

战争之初

辽东军区为打破国民党军的重兵进攻,决定撤离丹东市、凤域等城市,集中兵力坚持东部山区,并寻机在运动中歼敌一路或一部。第4纵队司令员胡奇才、政治委员彭嘉庆奉命率所部第11、第12师,以-部兵力实施运动防御,迟滞国民党军中路的进攻,掩护军区主力集中及后方机关转移;主力隐蔽待机。

10月19日,国民党军中路第52军(欠第195师)分成两路,右路第2师和第25师第75团从桥头出发,沿铁路向安东方向攻击前进;左路第25师主力从本溪出发,沿公路向赛马集、宽甸方向攻击前进。第4纵队以第12师第35团沿桥头至安东铁路线节节阻击第2师,以第11师和第12师主力撤至赛马集附近地区隐蔽集结。23日,第25师主力进占赛马集,第2师受阻于风城以北地区。第52军以为第4纵队主力在风城一带,遂令第25师除留2个营驻守赛马集外,师主力即转往凤城方向,企图与第2师协力会歼第4纵队,并夺占安东。第4纵队为牵制第25师,减轻第12师第35团的压力,以第ll师和第12师3个团于24日夜向赛马集国民党军2个营发起进攻。战至25日拂晓,歼其200余人,攻占赛马集。第52军发觉判断失误,急令第25师回返,寻歼第4纵队主力。27日,当第25师(其第75团已归建)犯至双岭子地区时,第4纵队即以5个团的兵力向其突然发起进攻,激战)昼夜未果,撤出战斗。28日,第25师重占赛马集,29日沿赛(马集)宽(甸)公路攻击前进。

第4纵队鉴于已完成掩护各后方机关转移的任务,配属第3纵队阻击左路国民党军的第10师即将归建,可以迅速集中全纵队兵力等情况,乃决定利用第25师恃强骄横、孤军冒进的弱点,将其东北民主联军某萄将俘虏押下战蛹诱至新开岭以东地区进行围歼。遂令第11师在第25师正面示弱,且战且退,诱其冒进;令第12师主力和刚归建的第10师分别进至新开岭东北邵家堡子、伯林川地区隐蔽集结;令第12师第35团进至石头城地区阻援。30日,第25师尾随第11师进至新开岭以东、阳边门以西的狭长各地,当31日晨进至老爷山和404高地附近时,第4纵队突然发起猛烈攻击。第25师旋即控制老爷山和404高地等制高点。第10、第11师因战术部署上兵力火力不够集中,反复攻击不克;第12师主力攻占了公路北侧的制高点。11月1日,第11师攻占404高地,与第12师主力堵截了第25师东进或西撤的通路。第25师全部被压缩在老爷山和黄家堡子地区国守。2日拂晓,第4纵队第10师再次组织力量反复攻击老爷山。第25师凭借日军遗留的永备工事,并在空军火力支援下坚守待援。此时,国民党军3路援军正向新开岭地区逼近,第4纵队在人员伤亡较大,援敌迫近的紧急情况下,各级指挥员沉着坚定,身先士卒,组织炮兵抵近射击,并将预备队全部投入战斗,集中兵力火力进行突击。经反复争夺,第10师于8时半攻占老爷山。各部队乘胜扩张战果,将第25师全部围困在黄家堡子的狭长各地内。第25师人车相挤,全线混乱,先后组织向南、向西突围均被第11师和第12师主力击退。第4纵队各师逐步紧缩包围圈,激战至中午,将第25师全部歼灭。

战事统计

此役,辽东军区第4纵队伤亡2000余人,全歼国民党军号称“千里驹”的第25师8000余人,内俘师长以下5000余人;开创了东北民主联军,在1次作战中歼敌1个整师的先例。

战役评论

民主联军

新开岭战役是民主联军第一次以一个纵队的兵力在东北地区战场取得歼敌一个整师的战役,而且人数上也并不占太大的优势,这在民主联军日后的战斗中也是不多见的。虽然在整体上对大局并没有什么影响,迫于国军的整体优势,后来南满根据地基本丧失。此次战役的胜利,严格说来,并不是依靠良好的战略预见与组织,一开始的南满兵力就呈分散状态,4纵分兵把守要隘,过于依靠摩天岭、连山关等天险,过低的估计了国军的攻击力,结果连遭挫败,包括前面的右路辽南独立师也被打散,左边的3纵打得也不好,搞得林总很上火,但4纵很快吸取了教训,大胆诱敌到新开岭并调来10师集中兵力围歼,这里面,苏东有个疑问,4纵领导究竟一开始就怀有全歼25师的企图吗?前面的摩天岭,双岭子战斗,都没有打赢,尤其摩天岭,地势上,新开岭再险也没有摩天岭险,以11师、12 师能堵得住25师否,这应该打问号的,至少心里是打鼓的。苏东估计,为了掩护后方机关,仗必须要打,在新开岭打至少还能打个伏击,消灭一部敌人,所以,从这点推测,新开岭的是无奈之下被逼出来的,胜与不胜,没有把握,是在战斗过程中看到了全歼25师的可能性,而后经过努力将其变成事实,事后的评论一致认为,这次战役的胜利是毛主席集中兵力思想的体现,苏东认为不妥,毛主席集中兵力思想是胜敌在先的战法,2、3个人乃至4、5个人打一个人,不出意外情况,这1个人是受不了的,但4纵这次并没有集中那么多的兵力,事实上也没有,战胜后,甚至连民主联军自己都纳闷,认为是侥幸,以4纵的实力,打一个团应该比较稳妥的(不幸的是,26日的赛马战斗,竟然还让敌军跑掉了,很奇怪),所以,新开岭的胜利对毛泽东来说也是个意外的收获,他在电报中强调凡是大一点的仗(暗示新开岭)都要集中10个8个乃至12个团的兵力也是一种顺水推舟的做法,但不管怎么说,民主联军4纵战斗中所表现破釜沉舟的勇气仍然值得称道的,形势虽然一度不利,但咬紧牙关,依据战场形势,下了决心,坚持到最后,并最终吃下了这锅夹生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比较下华东战场的孟良崮战役,二者有些形似之处,不过前者少些战前明显的决心与企图。

解放军虽然勇敢,但在战斗中同样暴露了一些问题: 1.部队之间的协同不好,34团、35团攻击从家堡子战斗可以看出,35团看到34团进攻受阻,仍抱着不是自己的事不上心的做法,不肯牺牲,为兄弟部队铺路,造成34团的严重伤亡,这种现象同样出现在1947年12月7日的沙后战斗中,由于友邻部队不肯协助2纵5师攻击敌人,瞪眼让敌人跑掉,这说明在在当时的民主联军中,相机协同的意识也是很差的。 2.炮兵技术不好,虽然装备了很好的火炮,据说有恐怖的240重迫,但炮兵团并没有发挥应有威力,零敲碎打,而且打得也不准,可以看出,沙岭战役一战中暴露出的炮兵老问题在新开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3.步兵进攻不讲战术,强攻硬打,造成巨大的伤亡,尤以老爷岭为先,主力攻坚的10师28团几乎打光。

国军方面

新开岭战役结束以后,杜聿明在对新1军38师校级军官训话时说:今后我们应该切忌骄傲,对共军的战斗力万万不可存轻视心理,这次25师疏忽冒进,以至全部被消灭,25师这样好的部队真是令人痛心之及,如果大家都像25师这样,就会亡党亡国。杜聿明的一席话可谓道出25师的失败原因,但只是一方面,25师在安东战役中的确暴露出轻敌的问题,但严格来说这轻敌只具体体现在战术上未作两翼宽正面搜索上,25师向宽甸满族自治县进攻是国军上级的命令,算不上擅自冒进。况且26日的赛马集战斗,4纵以5个团的兵力消灭不了25师的近一个团的兵力,从常理上说,国军不应害怕民主联军围攻,因为战斗素养,战斗指挥上,双方的确有不小差距,杜有推脱责任之嫌。失败的原因之二,在于新开岭的地势,使国军发挥不了美械的优势,山地作战,装甲车辆,重炮都发挥不了优势,这时最有效的火力支援就是迫击炮了,这点,国军并不占优势,相反民主联军有恐怖的240 重迫击炮,步兵火力上国军是落在下风的。失败原因之三:指挥上的失误,自始至终,李正宜没有及早判断民主联军的意图,向沈阳市发电,说不要援兵,只要炮弹,坚持自己突围,实在是失策,另外战斗后期,收缩部队放弃老爷岭周围拱卫阵地,这让解放军得以集中火力和兵力攻击一点,老爷岭的最终的失守,使得全局崩溃,这也是败笔!失败原因之四:友军协调不利。52军2师只顾一味乘虚抢占安东,未与25师作时间上、空间上相得益彰的配合行动(救援行动不算,25师狂妄自大,是自取灭亡,怨不得2师)让解放军得以集中兵力,围歼25师,协调的问题,要说到责任,也是指挥这两个师的军长赵公武的责任。失败原因之五:这实际上是国军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兵力不敷问题。国军这次进攻,纵深侧翼都缺乏保护,基本上都是孤军纵向深入,各军之间又协调不好,相互之间没有掩护,所以,部队始终处于后路被切断的危险之中,唯一能依靠的只有部队的战斗素质。

双方参战部队

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原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2纵,3纵合编而成,主要由胶东军区主力部队6师,5师组成,司令胡奇才,副司令韩先楚,政治委员彭嘉庆,下辖10,11,12 三个师:

第10师,师长杜光华,辖第28,29,30团,是林彪的五虎之一。

第11师,师长李福泽,辖31团,32团,33团

第12师,师长江元,辖34团,35团,36团

国民革命军第52军25师: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半美械装备,战斗力极强,号称:千里驹,师长,李正谊。1946年,李正宜接任师长,外号李大麻子,副师长段培德,下辖73,74 ,75三个团:

73团,团长赵振戈

74团,团长董显武

75团,团长李公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