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纹胸鮡
中华纹胸(食虫类:Glyptothorax sinense sinense),别称石黄古、细体鮠、刺格巴,为鮡科纹胸鮡属的鱼类,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其主要分布在嘉陵江、长江上游干流下段。在甘肃、陕西、湖南等省亦有分布。
中华纹胸鮡体细长,背缘隆起,腹缘略圆凸,体后部略侧扁。皮肤表面具疏密不等的细颗粒,头背面皮肤偶有细长的纵向嵴突。尾鳍深分叉,下叶略长于上叶。中华纹胸鮡为小型淡水鱼类,栖息于急流环境中,生活于水体底层,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昆虫幼虫,产卵期为5-6月,在急流石滩上产卵。
形态特征
中华纹胸鮡体细长,背缘隆起,腹缘略圆凸,体后部略侧扁。头小,纵扁,背面被皮肤。吻扁钝或略尖。眼小,背侧位。口裂小,下位,横裂;下颌前缘近横直;上颌齿带小,新月形,口闭合时齿带前部显露。鼻须后伸达其基至眼前缘的2/3处;颌须后伸达到或伸过胸鳍基后端;外侧颏须达到或伸过胸鳍起点;内侧颏须伸达胸吸着器前部。匙骨后突明显,部分裸出。第五脊椎横突远端突出于体表,与体侧皮肤连接。皮肤表面具疏密不等的细颗粒,头背面皮肤偶有细长的纵向嵴突。侧线完全。胸吸着器纹路清晰完整,中部不具无纹区,后端开放。背鳍刺粗短,后缘粗糙或具微锯齿;项背骨明显,近三角形,被薄皮肤,前突与上枕骨棘几相触。脂鳍小,后缘游离。臀鳍起点与脂鳍起点相对或稍后,鳍条后伸过脂鳍后缘垂直下方。胸鳍刺强,后缘具8-11枚锯齿。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垂直下方之后。距吻端较尾鳍基为远,鳍条达或几达臀鳍起点。尾鳍深分叉,下叶略长于上叶。偶鳍不分枝鳍条腹面无羽状皱褶。浸制标本灰色,腹面灰白,背鳍、脂鳍下方及尾鳍基各有一黑灰色横向斑块或宽带。各鳍灰色,中部和基部具深浅不等的黑色斑块或横带。
中华纹胸鮡体长约48-79mm;背鳍条Ⅱ-6;臀鳍条ii—iii-7—9;胸鳍条Ⅰ-8—9;腹鳍条i-5;尾鳍条17。鳃耙5—7。脊椎骨35。体长为体高的3.6—6.5倍,为头长的3.5—4.2倍,为尾柄长的4.8—6.5倍,为尾柄高的11.5—16.0倍。头长为吻长的2.0—2.4倍,为眼间距的3.7—4.5倍,为眼径的8.5—13.0倍,为口裂宽的2.5—3.3倍,为头高的1.2—1.7倍,为头宽的1.1—1.4倍,为背鳍刺长的1.5—2.2倍,为胸鳍刺长的1.2—1.6倍,为尾柄长的1.2—1.7倍,为尾柄高的2.8—4.0倍。头宽为头高的0.9—1.4倍。眼间距为眼径的2.1—3.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0—2.7倍。胸吸着器长为宽的1.3—1.7倍。上枕骨棘长为其基部宽的2.5—4.4倍。
分布区域
中华纹胸鮡主要分布在嘉陵江、长江上游干流下段。在甘肃省、陕西省、湖南省等省亦有分布。
生活习性
中华纹胸鮡为小型淡水鱼类,栖息于急流环境中,用胸腹面发达的皱褶吸附于石上。生活于水体底层,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昆虫美国白灯蛾,如蜉蝣目、襀翅目、毛翅目、蜻蜒目、双翅目等昆虫的幼虫。产卵期为5-6月,在急流石滩上产卵,卵粘附于石块上。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水体。
经济价值
中华纹胸鮡为小型经济鱼类。
参考资料
中华纹胸鮡.湖南文理学院生命与环境资源科普基地.2025-03-19
鮡科/纹胸鮡属/【中华纹胸鮡】.四川省水产局.2025-03-19
中华纹胸鮡 .Glyptothorax sinense sinense Regan.2025-03-19
祁门渔业资源调查发现鱼类新品.黄山在线.2025-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