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仵姓

仵姓

仵姓是一种中国姓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正宁县。仵姓在全国约有人口6万,在各姓中排在第500位以后,占全国人口的0.005%。今仵姓主要分布于河南省陕西省山西省山东省和安徽等地,5省仵姓人口约占全国仵姓总人口的60%。

仵姓来源主要有两支。一是出自仵作,属以祖职为姓。古代把代人殓葬为业的人称为仵工,又把官府负责验尸工作的人称为仵作。有仵工、仵作的后人以祖职为氏,称仵氏。二是出自午姓,为明初翰林大学士仵之后,属帝王赐姓。据《六安州志》载,仵璪原姓午,凤阳太和(今属安徽省阜阳市)人,至正丙午(1366)会试得第一名,但未受元职。因兵隐居山林。明初应求贤举为英山县(今属黄冈市)县令,未几迁翰林学士。因受到朱元璋的赏识,升为大学士,赐姓仵,遂改名为仵璪。

仵姓的历史名人有:明代朝官仵瑜,才学卓卓,却因参与了一场直谏行动被少年皇帝处以杖责,最终命丧朝堂。泾阳县龙泉乡有仵村人,以20世纪我国抗日战争中血战功勋而载入史册。当代抗战老兵仵德厚,在1938年大败日寇台儿庄大捷中为“敢死队队长”,是40名敢死队员中仅有3名受伤幸存者之一。

简介

仵姓来源主要有两支,一是春秋时楚国公族之后,二是明代“午”姓所改。仵姓望子成龙出襄阳市,当今主要分布于甘肃省正宁县,以及福建省、湖北、安徽、河北省河南省等地。

文献记载

仵氏在古代极为罕见,元代有仵正臣,乐安县人。明代有仵副瑜,浦圻人,正德年间进士。又有明代仵璪,凤阳县人,本姓午,明初为翰林学士,赐姓“仵”氏。历史来源:据《路史》云:楚公族有仵氏,一说仵氏与午氏相通。明朝有朱允炆隐姓埋名,流落他乡,仵氏有埋头“朱”之说两者笔画相同,形体相同,无非笔画转移。相传春秋伍子胥楚平王听信费无极谗言杀其父伍奢,并灭门九族,其宗族一员为避难更姓为仵。

郸城仵氏由来

河南省郸城县东部的汲水、张完、南丰、白马4个乡镇辖区内有18个村庄以仵姓命名,仅仵庄就有5个,其余13村是仵屯、仵新庄、仵小庄、仵沟涯、东仵庄、西仵庄、仵小店、仵大店、仵腰庄、仵店、小仵庄、仵柏园、仵路庄。汲水乡南还有个杂姓营(相传为朱允炆随员居住定居)。

“仵”字作姓寓意:我朱允文已下野,没有出头之日,因此有“埋头朱”的传说。

仵姓几个村庄,从地理位置看,明时归属商丘市鹿邑县管辖。仵屯就坐落汉石墓群里。1958年前仵屯村前还有一个松柏参天的两周王陵,堆着高大的坟冢。当时13个患难臣子,与君结为兄弟,组成一家(姓氏为:王、仵、孟、肖、昌、庞、黄、穆、余、缮等),死后合葬在一个大坟里。大坟里葬着铁盔、铁甲和刀枪。据当地姓仵的人说:他们的祖先朱允炆没有埋在这里,这是他的13个大将和卫士的坟墓,建文帝究竟葬于何地,至今还是个谜。

仵姓家族流传下来的龙枪有两支,一支流传至今,另一支和建文帝随葬了。龙枪(在周口博物馆存)造型美观,含金龙头,蛇身,铜握手,檀香紫檀枪杆(现已折断),长4米,属宫廷兵器。

从仵屯出土文物上看,除大量汉代五铢钱和汉代墓砖外,还有明代器物,如盆罐、货币等。1958年平坟时,仵屯坟里还出土了铜剑、铁刀、铁甲等明代文物。

据现在新的考证:建文的后裔并不姓仵,而姓“让”让氏有家谱为证。

朱允炆出宫隐居民间后,改姓为“让”更名为“銮”据说建文帝认为自己是逊位退国让出江山,所以改名为“让銮”是让出了皇位的意思。

弘光初,追尊惠宗让皇帝入太庙,享其年"。刘盈指的就是建文皇帝。

从以上推断,建文帝的后裔改为埋头“朱”仵姓的那一支是不可能成立的了。

现在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石佛寺。有个大仵营;人口在6000多人以上。

仵德厚

早年投身冯玉祥西北军,后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军台儿庄大捷中,亲率40人组成敢死队与日寇搏杀,战至只剩3人。解放战争中,与27师师长戴炳南泄露其上级30军军长黄樵松的起义计划,导致起义失败,军长黄樵松及解放军第八纵队宣传部长晋夫等被中国国民党残忍杀害。后在太原被人民解放军俘虏,2007年病逝于家乡,享年97岁

参考资料

仵 揭阳姓氏概略之605 仵瑜犯颜直谏.揭阳新闻网.2023-11-24

仵:仵瑜犯颜直谏.揭阳百家姓.2024-01-19

我与“抗日英雄”仵德厚:老兵走了,历史仍要活着.凤凰新闻.2024-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