绢毛木兰
绢毛木兰(学名:玉兰类 albosericea)是木兰科木兰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高达8米,树皮灰白色,幼嫩部分密被白色绢毛。叶革质,椭圆形,狭椭圆形,倒披针状椭圆形,长18-30(-40)厘米,宽6-9(15)米,先端渐尖而钝头,基部楔形或狭楔形,上面暗绿色,下面苍白色,被白色柔毛;中脉两面有稀疏长绢毛;侧脉每边15-20条,叶柄粗壮,托叶痕达叶柄顶端。
花蕾卵圆形,长4-5厘米,花梗长1.5-2厘米,密被绢毛,有约3苞片脱落痕。花被片9,白色,外轮3片较薄,近革质,长圆形,长4-4.6厘米,背面有稠密的乳头状突起,近基部有白色绢毛,内部两轮6片,厚肉质,倒卵形,有爪,中轮的长4-5厘米,背面基部有白色绢毛,内轮的长3-4厘米;雄蕊长9-12毫米,花药长6-8毫米,内向开裂,药隔伸出成短尖头;心皮狭椭圆体形,长8-13毫米,背面有褐色毛及不明显的乳头状突起,中部具浅纵沟直达顶端。
聚合果暗褐色,椭圆体形或倒卵圆形,长4.5-8厘米;蓇葖革质,狭椭圆体形,长2-2.5厘米,顶端具向外弯的长5-7毫米的尖喙,背面具淡褐色短柔毛和乳头状突起;种子红色,三角形,不规则三角形,侧扁,宽与高7-10毫米,顶端具微细的小孔,腹面具浅狭纵沟,基部锐尖。
原产地:花期4-5月,果期8-9月。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4月上旬叶芽萌动,5月上旬开始展叶,6月中旬进入展叶盛期;9月上旬现花蕾,次年4月底始花,5月上旬盛花,5月下旬末花;10月上旬果熟;10月下旬进入休眠期。
分布与生长环境
分布于中国海南(保亭吊罗山)、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越南也有分布。生于海拔500-800米的潮湿的山坡、溪旁,常绿阔叶林中。喜光,喜高温高湿气候,喜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壤土,生长适温18-30℃。
繁殖方法
用播种、高压或嫁接法繁殖。播种以即采即播为佳,早春适合行高压和嫁接法。
栽培技术
绢毛木兰的栽培管理包括适当的灌溉、除草、施肥和修剪。移栽定植后,最重要的管理是适当浇水。定植一段时期后,需进行除草和树干周围表土层松土,但不能过深,避免表土层浅根被锄头和铁铲损伤。定植一段时期后,可增施一定量的化肥,但应避免施含有石灰成分的化肥。应尽量在春季和夏季施肥。施肥时最好施在冠幅所能达到的范围边缘上,不要太靠近树干基部。绢毛木兰也可以进行叶面施肥。
主要价值
绢毛木兰有重要的经济和观赏价值。本种在2-3米高即开花,花大,纯白色,在傍晚顷刻盛放,呈浅碟状,极美观,为优美的庭园观赏树种。 所以适在庭院及道路两旁栽培观赏。绢毛木兰还可提制香精、熏茶,因香料的需求在逐年增加,使香精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且随着回归自然热的升温,人们的消费趋势也在向天然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不断开发,发展天然香料,因此木兰科植物应用于香料工业不仅急需,且市场前景看好。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7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濒危(EN)。
种群现状
截至2007年,尽管绢毛木兰的种群信息很少,但据认为其数量很少或少于1000株。
濒危原因
截至2007年,尚无已知的直接威胁,但生境地的丧失和城市化土地转变对绢毛木兰的数量产生了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