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蟾属
齿蟾属(拉丁学名:Oreolalax),隶属于两栖纲(Amphibia),蛙形目(Anura)角蟾科(Megophryidae)拟髭蟾亚科(Leptobrachiinae)。齿蟾属主要分布在横断山脉中段及四川盆地西缘地区,垂直分布在海拔1300~3000m。世界分布于越南。中国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省等地。
齿蟾属物种皮肤粗糙,有大小疣粒,疣上多有小刺;有腋腺和股后腺;舌后端有深浅不同的缺刻。雄性胸部仅有一对刺团;内侧2指有婚刺(个别种第三指有少许刺);多数种无声囊;有雄性线。头骨较扁平,无犁骨齿或犁骨棱。上颌骨与方轭骨相接或重叠,上颌齿发达。一般有鼓膜(多隐蔽)和鼓环(少数种无),均有耳柱骨(个别种有不同程度退化),咽鼓管口大。
齿蟾属的一些种类(如普雄齿蟾)多在沼泽地水荡或小溪内。成体以陆栖为主,多生活在树木丛生的山溪附近。其成体以陆栖为主,繁殖季节到溪流中产卵。
形态特征
齿蟾属物种皮肤粗糙,有大小疣粒,疣上多有小刺;有腋腺和股后腺;舌后端有深浅不同的缺刻。雄性胸部仅有一对刺团;内侧2指有婚刺(个别种第三指有少许刺);多数种无声囊;有雄性线。头骨较扁平,无犁骨齿或犁骨棱。上颌骨与方轭骨相接或重叠,上颌齿发达。一般有鼓膜(多隐蔽)和鼓环(少数种无),均有耳柱骨(个别种有不同程度退化),咽鼓管口大。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世界分布于越南。
中国分布
栖息环境
齿蟾属主要分布在横断山脉中段及四川盆地西缘地区,以及甘肃省、陕西省、湖北、贵州与四川毗邻地区。垂直分布在海拔1300~3000m,最高可达3300m,最低为700m,多数种分布在1500~3300m的高山区,向西受阻于青藏高原。
生活习性
齿蟾属的一些种类(如普雄齿蟾)多在沼泽地水荡或小溪内。成体以陆栖为主,多生活在树木丛生的山溪附近。白天常隐蔽在溪边朽木下、有苔藓植物腐叶的泥洞或石隙间,夜晚出来活动,多爬行,行动缓慢。
繁殖
齿蟾属在繁殖季节进入溪流内,多在5~6月抱对产卵。卵粒多为乳白色,少数种动物极为浅灰色。卵产于溪内大石底面。卵群多成环状,有的随环境而异,成堆状或条形。每群卵约100~300粒,卵径约3.5毫米。蝌蚪左出水孔型,底栖在溪流水荡石下,以藻类等为主要食物。经1~2年完成变态,成体营陆栖生活。其大多栖于石灰岩溶洞内的溪流附近,可在离洞口数十米深的黑暗环境中生活。蝌蚪全长可达120毫米,在洞内长期无光条件下生活,皮肤颜色透明,内部器官清晰可见;眼小;如将它置于光亮处饲养,体色渐深,内脏不易看清。
保护
齿蟾属的大部分物种都处于受威胁状态,可能是由于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而传播开来的某种真菌疾病,导致一些两栖纲灭绝,因此当气候变化,新疾病流行时,两栖动物是最先受到影响的动物;或者是由于栖息地减少和人类滥捕导致其灭绝。
下级分类
以上内容参考资料来自:
参考资料
Oreolalax.中国自然标本馆.2025-01-09
齿蟾属.中国两栖类官网.2025-01-09
齿蟾属.中国生物志库.2025-01-09
Oreolalax lichuanensis Hu and Fei, 1979.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1-09
Oreolalax rhodostigmatus Hu and Fei in Liu, Hu and Fei, 1979.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1-09
Oreolalax piuxongensis Liu et Fei.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2025-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