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杜莎夫人

杜莎夫人

杜莎夫人(Madame Tussaud,1761年-1850年),原名玛丽·格劳舒兹,生于法国斯特拉斯堡,是杜莎夫人蜡像馆创办人。

1768年,玛丽开始跟菲利浦·柯提斯(Philippe Curtius,又译菲力·歌德施)医生学习制作蜡像,并成为柯提斯的助手。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玛丽开始为被砍头的法国贵族制作“死亡面具”。1802年,杜莎夫人开始在英国进行蜡像巡展。1835年,杜莎夫人在伦敦的贝克街设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蜡像展览馆。1850年,杜莎夫人去世,享年89岁。

杜莎夫人的一生从管家的女儿到皇室教师,从蜡像制作大师到创立蜡像事业女性,从逃过断头台厄运到为昔日的皇室友人制作死亡面具,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艺术的发展。杜莎夫人创立的伦敦蜡像馆不仅仅是一个展示名人蜡像的场所,更是一个融合了艺术、文化、历史与娱乐的全球性文化符号,享誉世界。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761年12月,杜莎夫人出生于法国斯特拉斯堡,那时她的名字叫作玛丽·格劳舒兹。玛丽的父亲在她出生之前就去世了,关于她父亲的身世至今还是个谜。

玛丽幼年时就随母亲来到伯尔尼,为德国医生菲利浦·柯提斯担任管家。

1768年,柯提斯放弃了自己在伯尔尼的医疗事业,搬到巴黎,专门从事蜡像制作。玛丽和母亲也跟随柯提斯来到巴黎定居。玛丽开始跟柯提斯学习制作蜡像,成为柯提斯的助手。

成长经历

1770年,柯提斯在巴黎开办了蜡像馆。

1778年,17岁的玛丽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完整的蜡像雕刻,当时坐在她面前担任模特的是伏尔泰。那一段时间她也为其他著名人士制作蜡像,包括让-雅克·卢梭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等。

彼时,柯提斯的蜡像沙龙已声名远播,无数路过巴黎的法国名流都会把这里作为拜访的一处景点,国王路易十六的妹妹伊丽莎白在参观柯提斯蜡像馆时,与比自己大三岁的玛丽相识,两人一见如故,很快成为了闺中密友。伊丽莎白邀请玛丽到她的宅邸做自己的艺术教师,于是,年轻的玛丽就此搬进了凡尔赛宫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导致统治法国两百年的波旁王朝覆灭。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均被处决,许多旧贵族和教士也遭遇同样命运。由于与王室关系紧密,玛丽自己也险些被送上断头台。然而,凭借其制作蜡像的技艺,她获得了一线生机,被迫为已故的著名王室成员制作“死亡面具”。出于生存和纪念的考虑,玛丽完成了这项工作。其中一些面具至今仍保存完好,并在伦敦的总馆中展出。

后来,由于玛丽仍被视为保皇派,她和母亲还是被关进了女子监狱里。迎接她的同样是冰冷的断头台,刽子手甚至提前剪掉了她的长发。然而,在1794年7月,两人意外获释。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一直主导处决贵族的法国雅各宾派领导人罗伯斯庇尔也遭遇了同样的下场,他的头颅甚至被送到玛丽的住所,等待被制成蜡像。罗伯斯庇尔的人头蜡像是英国伦敦蜡像馆中最真实而残酷的蜡像之一。同年,柯提斯去世,他把自己的所有财产和蜡像都留给了助手玛丽。

1795年,玛丽嫁给了26岁的工程师弗朗科斯·杜莎,成为杜莎夫人。婚后育有两子,杜莎夫人将自己的蜡像技艺传授给大儿子约瑟夫

杜莎夫人制作的蜡像成了法国大革命的见证史,她甚至还被人戏称为“断头台夫人”。

创造历史

1802年,杜莎夫人带着她的大儿子,还有她的蜡像从法国来到了英国。杜莎夫人组建了一支“蜡像大篷车队”在英国巡展,几辆马车上装满法国大革命风云人物的蜡像。这个来自法国的蜡像展,为英国人展示了那个充满血腥的大时代到了伦敦。

杜莎夫人的蜡像车队穿越了整个英国。每到一个地方前,她会事先预订展出场地的使用面积和时间,并在当地的报纸上进行广泛宣传,抵达后还会分发传单以扩大影响力。为了在英国站稳脚跟,她又开始为英国王室及当地名人制作蜡像,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1835年,杜莎夫人结束了33年的巡展,在伦敦的贝克街设立了第一个永久性的展览馆。为了吸引游客,杜莎夫人还专门开创了“名罪犯”系列,同样是名人,只不过这次走的是邪恶黑暗路线。她用自己娴熟的蜡像制作技术,复原了英国历代做大案、犯重罪的著名罪犯。不只制作罪犯们的蜡像,杜莎夫人还把他们的罪行、受审、受刑等等场面,统统制作成蜡像。甚至连史上最著名的连环杀手“开膛手杰克”,也被杜莎夫人制作成蜡像。只是开膛手的身份一直是个谜,所以,杜莎夫人巧妙地把他制作成了模糊的阴影。

1842年,杜莎夫人制作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尊蜡像——她自己。

1850年,杜莎夫人逝世,享年89岁。

后世影响

历史意义

杜莎夫人通过其生动的时事布景和蜡像作品,持续地向公众呈现了具有轰动效应和新闻价值的人物与事件。特别是与皇室成员相关的报道,因其高度的吸引力而备受瞩目。其中,加冕典礼的蜡像展示更是杜莎夫人的专长所在。

除了记录合法继承人登上王位的重要时刻,她还通过自行创作的蜡像系列,详细描绘了拿破仑·波拿巴从崛起到衰败的传奇故事。这一自我奋斗并最终取得成功的史诗般叙事,对于那些重视身份和地位的观众群体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杜莎夫人的这种创作手法不仅满足了公众对时事的好奇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社会对成功与地位的认知。

教育意义

杜莎夫人将自身对于学习、休闲的思想情感,寄托于历史传记中。她从人的角度来阐释历史,而不是展现一系列冷漠的戒律和战争事件。她对伟大历史人物的展览,引起了观众的共鸣,除了激发爱国自豪感外,还点燃了他们对于个人抱负的憧憬和想象。

世界意义

伦敦蜡像馆,从1835年起永久展示各类名人和历史人物的蜡像。这些栩栩如生的蜡像吸引了全球游客,自1976年以来,已有超过两百万人前来参观。馆内的蜡像包括政治家、演员、运动员和王室成员等,同时也展示了部分臭名昭著的人物。

杜莎夫人蜡像馆不仅展示了名人的形象,还通过制作过程中的故事以及名人本身的故事,传达了一种文化价值。此外,蜡像馆还为名人提供了宣传渠道,许多人愿意提供自己的服装以帮助塑造更为真实的蜡像形象。伦敦蜡像馆作为一座具有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景点,为游客呈现了一个名人世界的缩影。

杜莎夫人蜡像馆,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娱乐地标,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开设了分馆,如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上海市、北京、美国好莱坞、拉斯维加斯东京都曼谷等。通过在世界各地设立分馆,杜莎夫人蜡像馆不仅为各国游客提供了近距离感受蜡像艺术魅力的机会,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人物评价

“如果蜡人也能说话或走动,你真看不出它和活人的区别来。”(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 评)

相关作品

书籍作品

纪录片

参考资料

蜡像馆历史.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2024-08-18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全球化—杜莎夫人.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官微 .2024-08-23

杜莎夫人:从断头台到蜡像馆.新浪新闻.2024-08-18

杜莎夫人结“缘”蜡像馆始末.搜狐视频.2024-08-18

翻车也要做,明星们为何青睐杜莎夫人蜡像馆?.新民周刊.2024-08-23

蜡像传奇.豆瓣读书.2024-08-18

BBC :杜莎夫人:蜡像传奇 Madame Tussaud: A Legend in Wax.豆瓣电影.2024-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