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运河端遗址
北运河端遗址即大运河遗址。位于北京通州区东关,距市中心20公里。京杭大运河自隋炀帝开凿之日起,迄今已有1380年。北起通州,南迄杭州市,全长1700余公里。它与长城齐名,均为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创举,堪称世界之最。
正文
简介
历史上,大运河一直是南北货运的大动脉,共分五段,自北端通州至天津段定为北运河。自古以来,北运河有过许多名称,如:鲍邱水、白河、潞水、潞河、白漕、通济河、外漕河、自在河、泗河等。北运河历史上对北京的建设与发展、南北物资的交流,中外文化的沟通,都起过极大作用。柳荫龙舟、二水会流、万舟骈集、古塔凌云都曾列入著名的“通州八景”。优美的天际沙明、柳岸渔舟、漕艇飞帆、风行芦荡等景均列入“文昌阁十二景”。
重要贡献
大运河所经都是平原,仅局部地区略有起伏。中国主要河川概属东西走向,大运河却是南北向的;它流过全国经济最繁盛、人口最密集的部分,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的贡献甚大。运河本身一部分系利用天然水道,一部分为人工开鉴。从大运河的纵剖面看来,全线有三回起伏。从北京到天津市,地面高度逐渐下降,直到海河为止,这是第一降落段。通会河的河底约高30米,(高度指高出广黄零点,下同),通州区河底高约20米,天津市海河河底的高度则为零点以下3米;从北京到天津,河床高度共降低34米。从天津市往南地面逐渐隆起,到黄河为止,是为第一隆起段。临清市河底高25米,故从天津市到临清,河床高度相差28米。大运河穿过黄河之处,是全运河最高的地点,河底高38米。从天津市到穿过黄河的地点,运河河床高度相差达41米。
大运河穿过黄河,到南旺以南,地面高度又逐渐降落,直到长江为止,这是第二降落段。济宁市河底高31米,淮安市河底高4米;在大运河穿过长江的地点,河底高度为零下15米。长江以南,运河河床又逐渐隆起,到丹阳市为最高点,这是第二隆起段。从丹阳往东南,河床高度又逐渐降落,直到崇德为止,这是第三降落段。从崇德到杭州市,河床又略见隆起,这是第三隆起段。由於大运河各段地面高度不同,因此各段水流的方向也不同。
历史渊源
北运河流经北京北部和东部地区。其上游为温榆河,源于军都山南麓,自西北而东南,至通县与通惠河相汇合后始称北运河。北运河是7世纪初隋朝开凿的南北大运河的最北段。
北京城近郊区的河流,如北面的清河、南面的凉水河等几乎全注入北运河,是北京最主要的排水河道。北运河是我国南北大运河的北段,自北京通县至天津市入海河处,长186公里,系元朝利用白河下游河道修竣而成。北运河河身狭窄,洪水期宣泄不畅,故下游多以减流分洪、洼淀放淤,如青龙湾减河、筐儿港减河等分别分洪于七里海与金钟河。
入选十大考古发现
山东京杭大运河七级码头、土桥闸与南旺分水枢纽遗址入选2011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大运河土桥闸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梁水镇土闸村,规模很大,气势恢弘,建造结构十分复杂,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以及治水工程技术之高超。考古所对千里大运河上的这座船闸进行了首次完整揭露,这项考古活动为正在申报中的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一批新的重要资料。随土桥闸同时出土的近万件文物,有瓷器、陶器、铜器、铁器、玉石器等,还有两方石碑。这些文化遗物以明、清两代为主,为研究两代陶瓷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标本。
南旺分水枢纽遗址发掘单位位于汶上县,是被文物、水利等领域专家公认的“大运河上科技含量最高”的古代水利工程,它的建成,破解了京杭大运河上“水脊”难题,引汶河水济运河,确保运河全线通航。被后人誉为“可与都江堰相媲美的治水工程”。
参考资料
旅游网.www.lvyou114.com.201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