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玉琀

玉琀

玉琀,亦称“饭含”,是指放置在死者口中的玉器,通常用于丧葬仪式。玉琀以碎玉石片、小石子、石贝和微型玉雕为主,大多数人骨口中的玉数量较多,目的是充盈死者的口腔。

历史背景

据《说文解字》记载,“琀,送死口中玉也。”除了玉琀,历史上还有以米、贝、珠等形式制成的口含物品,这些物品在使用上存在着等级差异。在考古发现中,曾经发现过含有贝壳、珍珠的人类遗骸,但并未发现以大米为口含的墓葬,这可能是因为大米颗粒难以长期保存的缘故。使用口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不让死者空口,并且希望利用玉石坚固色泽的特点来保护尸体不腐烂。商朝时期,在殷墟地区发现了较多的以玉为口含现象,玉琀的种类丰富多样。1953年在安阳大司空村发掘的商墓中,出土了包括玉蝉、玉鱼、短玉管、玉珠和长方形玉饰在内的多种玉琀。1958年至1961年间对殷墟的发掘显示,墓葬中的玉石器有时会放在头部一侧或者握在手中,但具体形状并未明确提及。而在1969年至1977年期间,殷墟西区的墓葬发掘中,发现了许多含在人口中的玉琀以及其他玉、石饰品。

形态特征

玉琀的形态因时代而异。商周的玉琀主要包括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琀则出现了玉猪、玉狗、玉牛、玉鱼等多种形式的小型动物造型。汉朝时期,人们普遍选择玉蝉作为琀,这种选择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蝉从地底钻出获得新生,因此将玉蝉置于死者口中,寄托了希望死者能够“蝉蜕”重生的愿望。此外,《后汉书·礼仪志下》提到的“饭含珠玉如礼”的礼仪习俗,也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玉琀的形象通常是收缩翅膀的蝉,而且一般没有孔眼,以免影响其象征意义。然而,一些人在玉蝉的眼睛之间和嘴部打孔以便穿戴,这也是可以接受的做法。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带有孔眼的玉蝉都可以视为琀,因为有些玉蝉最初就是设计成供佩戴使用的。

艺术特色

玉琀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制作的精细程度上。东晋之后,玉蝉逐渐消失,直到宋代仿古风气盛行,玉蝉才再次大量出现。但是,宋代之后的玉蝉更多地作为一种配饰,图案变得复杂,翅膀张开的角度增大,失去了汉代玉蝉的独特风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汉代玉蝉的边缘和翅尖保持锐利,而后期的玉蝉则被磨成圆角,这一点对于鉴别汉代玉蝉至关重要。

参考资料

略谈玉琀与玉握(二)时间:2015-09-11   来源:网络   评论:0点击:.略谈玉琀与玉握(二)时间:2015-09-11   来源:网络   评论:0点击:.2024-10-22

蝉形玉琀.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2024-10-22

略谈玉琀与玉握(一).玉满斋.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