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绎史

绎史

《绎史引》为历史学书籍,清代马骕撰。《绎史》共160卷。《绎史》正文分为太古、三代、春秋战国和外录五部分,一为太古三皇五帝,共10卷;二为三代即夏、商、西周,共20卷;三为春秋十二公时事,共70卷;四为战国至秦亡,共50卷;五为外录,记天官、地志、名物、制度等,共10卷。书后还列世系图表与正文配合,这在以往的史书中属前所未有,“卓然特创,自为一家之体。”

书籍简介

《绎史》,书名。清马撰。一百六十卷。录上古至秦末事。每事各立标题,仿纪事本末之意,博引旧文,排比先后。其伪托附会者,必于每条下疏通证明之,考证颇为详密。神话传说,亦多所征引。此外,马骕还搜罗了包括谶纬之书在内的多种文献,如《干凿度》《稽览图》《璇玑》《考灵曜》《元命苞》《演孔图》等,使得《绎史》成为一部集诸家记载之大成的史书。

内容提要

《绎史》在内容上既详载各代治乱兴替及其规律,又详载诸子百家之学说和典章制度方面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在材料上,除儒家经典外,广采百家学说,将经、史、子、集一例看待,互相印证。考订极为精详,容纳材料相当全面。在体裁上,既具有记事本末特色,又合了编年体和纪传体的长处。他创造了集记人、记事、图表、书表于一书的综合史书体裁。

书中有《世系图》37种,《地理图》8种,《天象图》10种,《古物图》85种,《建制图》8种,《谱表》4种,《古文字摹印》8种。

全书是研究原始社会和先秦史事的重要参考资料。马骕在《绎史》中将史料分为八类,对于真伪杂错的资料,他采取取其强半的方法,并对各种文献的讹误进行了考订。

作者简介

马骕,字卿,又字宛斯,山东邹平人。生于1621年,卒于1673年。1658年(顺治帝顺治十五年)中恩科乡试举人,次年成进士,选授淮安府推官。莅任三月余,平反多起冤狱,号称廉能。以裁缺改任安徽灵璧县知县。为政五年,兴利去弊,除奸苏良,颇有政绩。1673年(圣祖康熙十二年)因急症死于官邸。人祀名宦祠,私谥“文介先生”。

马骕自幼聪敏好学,成年之后又遍涉百家之言,其在学术上的造诣和地位远远超过他的政治声望。他是清代前期享有盛名的古史学家,毕生殚研经史,尤嗜爱《左传》。先后撰有《左传事纬》20卷、《绎史》160卷、《十三代玮书》数百卷。马骕是顺治十六年(1659年)进士,官至灵璧知县。做官之余,手不释卷,喜好研究先秦历史,尤嗜读《左传》,并且融会贯通,将《左传》的编年体裁改编为纪事本末体,编成《左传事纬》20卷。康熙八年,他在编撰《左传事纬》的基础上,推而广之,“取三代以来诸书,汇集周、秦以上事,撰为《绎史》。”

作品评价

钱穆在评价马骕《绎史》一书在清代的影响时这样说:“后此汉学家所为主要工作,如校勘、辨伪、辑逸,宛斯此书均已发其大例。即后此汉学家目光所注,从事整理研讨,以成学名家者,宛斯此书,亦已囊括其十七八。极清儒成绩所至,最要者不过为古史作发明,则宛斯此书,岂不已牢笼范围,而为之大扬乎?后大名崔述东壁,为《古史考信录》,亦多有从宛斯所谓‘事同文异’‘文同人异’处著眼者,则宛斯此书,影响有清一代经史考订之学,厥功至伟。”《绎史》的价值由此可窥一斑。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