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金
《萨拉金》是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小说,依照传统的读解,它具有反映现实的统一性和稳定的思想意义,即对当时反人道的、欺骗性聚敛财富方式的揭露。
内容介绍
短篇小说《萨拉金》,描述了意大利18世纪一种泯灭人性的习俗,阉割少年,使其在舞台上男扮女装表演。全文用第一人称写成,从德。朗帝家的宴会开始,众人一直质疑主人“家私巨万”的财富来历,然后一个奇怪的老头子——藏比内拉的恍惚出现,直到由“我”口中讲出关于雕塑家萨拉金的一段爱情遭遇,事情才明朗起来,原来藏比内拉就是几十年前男扮女装的MISICO(意大利语:男歌手),德朗帝的先人即当时控制和占有藏比内拉的红衣主教。萨拉金由于被红衣主教知道和藏比内拉有感情纠葛,被无情的杀害。红衣主教也因此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创作背景
历史背景
《萨拉金》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阉伶在普通歌剧和宗教传统中的角色。意大利的天主教规定,不能有女歌手,高音部分通常由青春期前的男孩或阉伶演唱。为了成为阉伶,男孩必须在很小的年龄就割掉自己的“男子气概”,即切除睾丸。由于意大利歌剧在18世纪的整个欧洲(除了法国)的普及,阉伶如法里内利、费里、帕基耶罗蒂和塞内西诺成为第一批歌剧巨星,赚取了巨额收入,并赢得了公众的狂热崇拜。然而,许多人没有在手术中幸存下来,或者手术后没多久就去世了。阉伶会发展出许多健康问题,因为睾是男孩健康成长的必需品,在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产生大多数睾酮的腺体,身体就不会正常发育。除了唯一想要的副作用(声带没有变长)外,阉伶的手臂和腿通常不成比例地长,肌肉质量也不大,而且其他问题,如骨质疏松症和勃起功能障碍在晚年很常见。《萨拉金》的故事变得更加令人信服,因为由于严重的激素失衡,阉伶经常长出真正的乳房组织,这种症状被称为男性乳房发育症。
文学背景
现实主义是一场19世纪源自法国的艺术运动,反对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人发起的。现实主义运动希望描绘每一种情况的真实性,避免夸大某个场景以强调其良好或不良品质。现实主义还力求描绘生活在世俗细节中被不完美的男人和女人体验到的生活,而不是处于理想情况下的理想化人物。现实主义倾向于描述中产阶级或低等阶级的环境,以描绘当时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图景。从人物到地点,现实主义力求以一种不夸张和“真实”的方式呈现一切。
在《萨拉金》中,现实主义体现在每个情况都以其正面和负面方面进行描述。例如,作为阉伶的一员,赞比内拉既可以受到赞扬、崇拜,也可以被视为格格不入。这部小说也没有美化赞比内拉和蒂洛·萨拉辛之间的关系。作者描述了两个角色之间从爱到复仇的真实而又不完美的情感。虽然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通常用于描绘中产阶级和下层人民的活动,但有时也会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实际上,它经常关注可能被社会边缘化的角色和情况。
作者介绍
欧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是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其庞大的作品集《人间喜剧》闻名于世。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在1819年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1830年创作了《萨拉金》,这是他最早以真名发表的作品之一。在此之前,他曾在勒迪吉埃街独自居住,尽管他在十多年间创作了大量作品,但并未获得商业成功。在《萨拉金》出版前后,巴尔扎克凭借另一部作品《驴皮记》(1831年)大获成功。随着事业步入正轨,他开始养成奢华的生活习惯,经常冲动地购买昂贵物品。1841年,巴尔扎克与福尔内公司、迪伯谢、赫泽尔和保林达成协议,出版《人间喜剧》。在过去的10年里,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已经步入政界,并广泛参与上流社会,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人间喜剧》的第一卷于1842年7月开售,《萨拉金》收录其中,属于“巴黎生活场景”。
作品特点
主题与象征
《萨拉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充满了对立。故事一开始就描述了法国上流社会和朗蒂家舞会上内与外、白天与黑夜、美丽与丑陋、年龄与青春、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极端对立。整部小说中最重大的对立是男性与女性。故事探讨了成为男人和成为女人的意义,以及它们对立的程度。故事还涉及到不同代人之间的对立,萨拉辛本人与他的父亲是对立的,艺术界与政界之间的对立,法国与意大利之间的对立,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对立。
阉割是这部小说的主要议题之一。赞比内拉是阉伶。由于大多数教皇国不允许女性登台,阉伶经常扮演女性的角色。阉伶的传统从未延伸到法国,当萨拉辛到达意大利见到赞比内拉时,他并不知道这一点。由于赞比内拉拥有女性的声音,萨拉辛认为赞比内拉是女人。赞比内拉暗示她的女性身份可能存在疑问,但萨拉辛过于迷恋赞比内拉完美女性的形象,以至于没有在意。当萨拉辛最终得知赞比内拉是阉伶时,他最初否认了这种可能性,然后试图杀死赞比内拉,最终自己反而被杀死了。评论家指出,萨拉辛可能害怕阉割的传染,或者可能觉得阉割会威胁到男性气概或男女之间的界限。小说以罗什菲德夫人和叙述者谴责阉伶传统野蛮结束。
同性恋是奥诺雷·德·巴尔扎克许多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在《萨拉金》中,我们遇到了赞比内拉,一个外表美丽的女性,萨拉辛非常钦佩,但后来发现她竟是阉伶。萨拉辛把赞比内拉当作自己的理想女性,得知真相后深感痛苦,并试图杀死赞比内拉。对萨拉辛极端反应的一个可能解释是他害怕他对赞比内拉的爱是同性恋的标志。萨拉辛的反应可以看作是他试图保护自己的异性恋。事实上,赞比内拉确实有伴侣:红衣主教。在《萨拉金》中,红衣主教是赞比内拉的“庇护者”,这意味着赞比内拉将在“小情人”中扮演互补的角色。罗兰·巴特称赞比内拉为“小情人”,因为它被用来指法国宫廷社会中由有权势的男人宠爱的同性恋情人或“宠物”,在这个故事中,红衣主教就是“庇护者”。
叙事策略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在《萨拉金》中最重大的叙事策略是采用了框架结构。在框架结构中,一个未透露姓名的男性叙述者以第一人称向罗什菲德夫人讲述了这个故事,她是叙述者在舞会上邀请来的客人。他们与一位神秘的老人密切接触,并看到了美丽的画作。叙述者答应向罗什菲德夫人讲述画作和老人的故事。小说的正文和叙述者向罗什菲德夫人讲述的框架故事是关于欧内斯特·让·萨拉金和他与赞比内拉的不寻常关系的。巴尔扎克在《萨拉金》中还运用了非线性叙事:框架故事发生的时间比讲述的时间早很多年,叙述者有时会跳到当下,然后再返回到框架故事中。
典故和互文
《萨拉金》引用或暗示了许多其他来源,通常是文学(乔治·拜伦、安·拉德克利夫、让-雅克·卢梭)、音乐(焦阿基诺·罗西尼)、宗教和艺术(安·路易·吉罗代·特里奥松的《恩底弥翁》,米开朗基罗)。最重要的典故是对希腊文化中美的化身的提及:阿多尼斯、恩底弥翁和皮格马利翁。《萨拉金》和皮格马利翁的神话之间的互文性至关重要,因为它确立了误解的悲剧:萨拉辛制作了一个“女性”赞比内拉的雕像,却在后来发现他的主题并不是像萨拉辛那样的“真正的女人”——“真正的女人诞生于雕像”。此外,将雕像复制成大理石,并制作成两幅独立的肖像(阿多尼斯和吉罗代的《恩底弥翁》),只会延续萨拉辛始终受到内在性别歧义影响这一象征性概念。
衍生作品
电影改编
1970年,皮埃尔·格林尼耶将《萨拉金》改编成电影,由让-皮埃尔·加尔森主演。
1988年,贡萨洛·苏亚雷斯将其改编成电影《天使之爱》,由马里奥·阿达诺夫主演。
其他
2012年,罗伯托·罗西里尼的雕塑《皮格马利翁的愤怒》明确参考了《萨拉金》。
作曲家理查德·博杜安正在创作一部基于《萨拉金》的歌剧,这表明奥诺雷·德·巴尔扎克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内具有深远影响,也激发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