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国是
《乡村国是》是纪红建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首次出版于2017年9月,并发表于《中国作家》纪实版2017年第9期。作者纪红建走访了202个村庄,记录了中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地区贫困乡村的现实场景。作品展现了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呈现了扶贫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乡村国是》体现了大叙事与小故事相结合、历史背景与现实状况相结合、国家情怀与个人情感相结合、现实笔法与理性思辨相结合等鲜明特征,彰显了中国在全球减贫事业中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内容简介
《乡村国是》从中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数十个县(市、区)的200多个村庄中选取典型人事,对“精准扶贫”这一新时代的重大“国是”进行集中反映与深入探讨。作品涵盖了扶贫的历史、现状与前景,成绩、问题与对策,方法、道路与意义,以及何谓“精准”与如何“精准”。书中不仅描述了贫困的各种现象与原因,如环境恶劣、交通阻隔与因病致贫、因残致贫,以及因病残与天灾人祸而返贫等,还记录了农民与贫困抗争的坚强和安于现状的麻木等正反事例。同时,作品也涉及了生态扶贫、教育扶贫与技能扶贫,以及“雨露计划”“希望工程”“塘约道路”与“甘肃省模式”,“输血”“造血”与“扶贫先扶志”等。
创作背景
在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教中心的指导支持下,纪红建耗时两年多,深入六盘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罗霄山区、闽东山区,西藏山南、新疆喀什等脱贫攻坚主战场,走过湖南省、云南省、甘肃、宁夏、新疆、贵州、广西、福建、重庆、四川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9个县(区、县级市)的202个村庄,实地采访了脱贫的老乡和当地扶贫工作者,带回了200多个小时的采访录音,整理了100多万字的采访素材,历时8个月整理、思考和创作,完成了报告文学《乡村国是》。
作品鉴赏
《乡村国是》歌颂了人民在反贫困斗争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作品中提到了“巴中经验”与“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扶贫精神,以及广西陇雅村的“为了生存,永不放弃”等口号。作品中还描绘了“女汉子”邓迎香等劳模群像所体现的“面对困难,坚忍不拔”“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作品中的一些扶贫干部与爱心人士的故事,如海原县的扶贫股长张维权和晴隆县委书记姜仕坤,以及常德石门义务扶贫的“名誉村长”王新法,他们的故事不仅感动了作者,也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作品影响
《乡村国是》获得了多项荣誉表彰,包括2018年8月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2019年1月的第四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优秀教材奖,2019年8月的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特别奖,以及2020年11月入选“2020年全国有声读物精品出版工程”。
作者简介
纪红建,湖南望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文学创作一级。已出版《中国御林军》《明朝抗倭二百年》《不孕不育者调查》等长篇报告文学十余部。曾获解放军文艺奖、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湖南省青年文学奖等。其中,《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乡村国是》分别入选2016、2017中国报告文学优秀作品排行榜,多篇作品入选各种年度选本,获“茅盾文学新人奖”、解放军文艺奖。
作品目录
序章 大国情怀
第一章 艰难的跋涉
第二章 真是上帝的弃地吗
第三章 期盼的目光
第四章 攒劲的小伙子
第五章 远去的云朵
第六章 天与海之间
第七章 希望中的忧思
尾声 没有国界的事业
附录 作者寻访的202个村庄名单
后记 心声·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