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角鸮
领角鸮(学名:Otus lettia),又名猫头鹰,是鸮形目鸱鸮科角鸮属的一种小型猫头鹰,体长约20-27厘米。它的外形与西红角鸮相似,但后颈基部有一显著的领。
领角鸮的上体通常为灰褐色或沙褐色,并杂有暗色虫状斑和黑色羽干纹;下体为白色或皮黄色,缀有淡褐色波状横斑和黑色羽干纹。领角鸮的叫声有所不同,雄鸟发出轻柔的升调woop声,及一连串间隔一秒钟的粗哑叫声;雌鸟叫声较尖而颤,为降调的wheoo或pwok声,每分钟约五次,也发轻柔的吱吱声。领角鸮主要以甲虫、直翅亚目和其他昆虫为食,领角鸮相当能适应人类改变过的环境,在果园、槟榔园都有繁殖记录,甚至于在市区内树木较多的公园、校园都偶有出现记录,是台湾唯一能在都市内见到的猫头鹰。在国家公园则能在阳明山国家公园、雪霸国家公园、太鲁阁国家公园、玉山国家公园、垦丁国家公园等处发现。
它们分布于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孟加拉和喜马拉雅山脉东部至中国南部。部分具有迁徙性,冬季在印度,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越冬。领角鸮栖息在1,200米以下低海拔的阔叶林中,是台湾海拔分布最低,且生活环境最接近人类的鸱鸮科鸟类,是典型的乡土鸟种。然而在非繁殖期,可在更高的山区发现其踪迹。
外形特征
额和面盘白色或灰白色,稍缀以黑褐色细点;两眼前缘黑褐色,眼端刚毛白色具黑色羽端,眼上方羽毛白色。耳羽外黑褐购具棕褐色斑,内翈棕白色而杂以黑褐色斑点。上体包括两翅表面大都灰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和虫蠹状细斑,并杂有棕白色斑点,这些棕白色斑点在后颈处特别大而多,从而形成一个不完整的半领圈;肩和翅上外侧覆羽端具有棕色或白色大型斑点。初级飞羽黑褐色,外翈杂以宽阔的棕白色横斑。尾灰褐色,横贯以6道棕色而杂有黑色斑点的横斑。颏、喉白色,上喉有一圈皱领,微沾棕色,各羽具黑色羽干纹,两侧有细的横斑纹,其余下体白色或灰白色,满布粗著的黑褐色羽千纹及浅棕色波状横斑;尾下覆羽纯白色,覆腿羽棕白色而微具褐色斑点,趾被羽。
幼鸟通体污褐色,杂以棕白色细斑点,腹面较淡、呈灰褐色,除飞羽和尾羽外,均呈绒羽状。初级飞羽黑褐色,内翈具灰黑色横斑,外翈具棕白色大斑;其余飞羽浅黑褐色,具污灰色和棕色斑;尾黑褐色,具浅棕色虫蠹状斑。覆腿羽白色。
大小量度:体重♂110~192g,♀135~205;体长♂190~245mm,♀245~279mm;嘴峰♂15~24mm,♀15~25mm;翅♂166~176mm,♀167~186mm;尾♂76~ 90mm,♀85~98mm;跗♂31~39mm,♀33~42mm。
物种对比
栖息环境
领角鸮栖息于森林、灌木丛、次生森林,以及开阔的乡村和城镇周围的树林和竹林。栖息高度从平原至海拔约2400米的山地。
生活习性
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通常单独活动。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树上浓密的枝叶丛间,晚上才开始活动和鸣叫。鸣声低沉。为“不、不、不、不”或“bo~bo~bo”的单音,每隔大约12-20秒重复一次。鸣叫声可能会持续15分钟或更长时间。常连续重复4~5次。飞行轻快无声。
迁徙:留鸟。
食性:主要以鼠类、铅山壁虎、蝙蝠、甲虫、蚱蜢、鞘翅目昆虫为食。
繁殖方式
繁殖期3~6月。通常营巢于天然树洞内,或利用啄木鸟废弃的旧树洞,偶尔也见利用喜鹊的旧巢,巢距地高1.2~5m。通常不筑巢,洞内无任何内垫物。每窝产卵2~6枚,多为3~4枚。卵白色,呈卵圆形,光滑无斑,大小为35~38mm×30~32mm,平均36mm×31mm,重17~19g,平均18g。雌雄亲鸟轮流孵卵。
亚种分化
注:关于领角鸮亚种分化,学界意见尚不统一。该处采用Deignan(1950)的划分法,将领角鸮分为21亚种。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未量化,但分布广泛,在原产地属局域常见物种(del Hoyoet al. 1999)。各地种群估算如下:中国大陆约有100~10,000繁殖对;中国台湾约10,000~100,000繁殖对;韩国少于10,000繁殖对;日本约100~100,000繁殖对;俄罗斯少于10,000繁殖对(Brazil 2009)。
2021年2月1日,领角鸮入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2022年3月,在东方富岛化肥一部厂区拍到领角鸮。
地理分布
原生种分布:孟加拉、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韩国、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俄罗斯、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越南。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吉林、辽宁、河北、山东、陕西、河南、江苏、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香港、台湾和海南岛。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红色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
繁殖研究
台中市野鸟救伤保育学会筹备会研究人员林文隆,在雾峰乡山区挂设领角鸮人工巢箱;发现领角鸮舍弃龙眼树的天然树洞,进驻人工巢箱繁殖成功,孵化出两只幼鸟,生长情况十分良好。
台中县野鸟救伤保育学会研究组长林文隆,从84年起开始在太平市车笼埔挂设约40个人工巢箱,成功之后才开始推广至雾峰山区。多年前说服雾峰乡山区果农于在自家槟榔园、果树吊挂人工巢箱;目前为止,已经成功吸引大赤鼯鼠、赤腹松鼠、麻雀与领角鸮等鸟类与动物,利用人工巢箱或繁殖。
人工巢箱
林文隆于2007年2月间挂设的领角鸮人工巢箱,已成功孵化出两只幼鸟。有趣的是,此对利用人工巢箱繁殖成功的领角鸮,每年原本利用高度不超过2公尺的龙眼树洞;2007年度吊挂试验性人工巢箱后,意外发现领角鸮竟舍弃天然树洞,而改择人工巢箱繁殖。
此种现象是否显示,大多数次生林、果园的天然树洞质量的不佳,领角鸮可能是勉为其难地使用;人工巢箱辅助天然树洞的成效,究竟能帮助多少比例的领角鸮繁衍。
由于这项由台中市野鸟救伤保育学会与雾峰山区居民自费进行的人工巢箱实验计划,尚无费用进行针孔影像记录它们的生活、觅食、繁殖及抚育过程。期盼保育相关单位补助人工巢箱制作与研究经费,其成果将增进助于推展雾峰山区生态意识及生态教育的推展。
参考资料
考资料 Collared Scops Owl ~ Otus lettia.THE OWL PAGES .2024-07-31
江西武宁:“小可爱”领角鸮.今日头条.2024-07-31
Otus lettia (Hodgson, 1836).ITIS .2024-07-3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1-02-08
海南岛鸟类名录共记录到453种野生鸟类.今日头条 南海网.2022-04-04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24-07-31
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7-3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高州市人民政府.2024-07-31